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共同建设友好环境

发布时间:2025-01-05 06:56:21 来源: sp20250105

  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是重要一环。近年来,随着生态环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的生活更加文明健康。但距离在全社会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仍有努力空间。少用一个塑料杯、节约半瓶矿泉水、短途出行骑单车……看上去微不足道的小事,展现的不仅是一种健康生活的风尚,更是对保护绿水青山、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与担当。本版聚焦生活中的常见场景,请读者网友及专家学者一起聊聊,从一点一滴的随手节约,到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城市环境,让低碳生活可行易行乐行。

  ——编  者

  

  减少塑料使用  鼓励末端回收

  本报记者  史一棋

  从国家出台升级版“限塑令”,到各地积极落实跟进加大塑料污染治理力度,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等塑料用品的使用大量减少。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商品更新迭代,一次性用品导致的“白色污染”有重新抬头的趋势。

  新茶饮行业近年来快速发展,特别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很多奶茶店的吸管和打包袋都使用可降解塑料,而在‘一管一袋’之外,杯体、杯托、杯盖、小食盒、勺子等,均为一次性塑料用品,原料主要为聚丙烯或聚酯,不可降解。”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副教授冯琳对记者说,吸管与袋子的塑料用量相对不多,不可降解的杯体才是主体。

  冯琳对记者算了一笔账,在一套奶茶包装中,粗吸管每根重约2.5克,单杯包装袋重约2.9克,双杯包装袋重约5.7克,“而不可降解部分,容量500毫升的杯体重约18克,700毫升杯体重约27克。仅杯体的塑料用量就是吸管的7至10倍。”

  记者在一座北方城市随机走访了4家奶茶店,发现有两家店的奶茶杯体使用的是不可降解材料。“也曾考虑过使用可降解材料杯体,但成本会数倍增加,在使用上也受限,不但不能装热饮,还容易变软。”一名店主表示。

  “毕竟是塑料,应该会造成白色污染,但我和身边朋友多是扔掉,也没更好的处理办法。”记者采访几名消费者,大家都表示喝完后会把奶茶杯、包装袋直接扔掉。

  除了新茶饮,餐饮外卖也较多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记者走进一家面馆,前台提供一次性筷子和塑料勺,而在客人就餐的餐桌上,则统一放置可重复使用的筷子、勺子。“我们一般不会主动给,有需要的就自己来取。”面馆老板说,不少客户觉得可重复使用的餐具不干净,还是倾向于用一次性的。

  上海浦东新区读者钱先生周末经常点外卖,因为在家吃,所以都会用家里的餐具。“很多时候我点餐时已经标明‘不需要提供一次性餐具’,但收到的外卖里面还是会附送一套,可能是商家的流程化操作。”钱先生认为,这其实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和污染。

  如何降低一次性用品带来的“白色污染”?除了控制源头数量,末端回收也是一种有效方式。“从循环经济角度出发,在禁限、替代、回收等诸多环节中,促进杯子回收再利用应该作为重点,可利用现有销售网点开展回收工作。”冯琳说,例如为送回空杯的顾客提供适当优惠。

  针对眼下可降解塑料无法有效兼顾降解与耐用的问题,冯琳建议不断完善可降解塑料的标准体系。在可降解塑料研发环节注重对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影响和生态风险评估,提升可降解塑料的收集、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置的规范性,加强对废弃可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处理效果的评估与监管。

  此外,不少地方将“不得主动向消费者提供一次性餐具”纳入食品安全日常监管,组织市场监管部门开展监督检查,通过舆情信息、举报反映等多种渠道,严查外卖餐饮企业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的行为。

  

  提升节水意识  重视再生利用

  本报记者  杨颜菲

  据统计,全国有近2/3的城市不同程度缺水。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节水是重要举措。

  江西南昌市,一个小区水管年久失修,自来水从高空管道流下,形成了“高楼瀑布”。

  “王师傅,每次都是15号楼,这都是这个月第二次了!”小区居民张女士打电话给物业公司反映管道漏水问题。

  “上次是阀门松动了,我们马上过去看!”电话那头,王师傅回复道。

  “咱们小区建成20多年,好多管道老化。什么时候给小区里的管网做个彻底检查吧。”等待期间,张女士提出建议。

  在江苏盐城市,有关部门通过“智慧水务”平台,借助大数据工具对重点用水户实行在线监控,检查城市供水管网有无异常。一旦发现问题,立刻安排人员处理。同时,根据季节和用水量变化,适时调整管网维护重点,减少供水管网漏损情况发生。管网好了,跑冒滴漏少了,水资源浪费也就少了。

  如今,举办演出、学术会议、颁奖典礼等大型活动时,会场通常会提供瓶装水。然而这些瓶装水有的只喝了一半,还有人因忘记哪瓶是自己喝过的,只好重新拿一瓶。

  喝不完的瓶装水很难有妥善去处,珍贵的资源反成了需要处理的垃圾。上海世博会曾在会场设置了直饮水点,并禁止携带瓶装水入内。通过倡导直饮,减少水资源浪费,不失为一种解决思路。

  湖北武汉市读者刘秀英建议,在召开会议、举办展会、组织调研考察等活动时,鼓励自带水瓶,并提供续水便利。在宾馆、酒店、展览场馆,可提倡小瓶装饮用水,同时增加识别标识,方便参会人员记住本人饮用水水瓶。

  除了管网漏水、会议瓶装水造成的浪费外,再生水没有得到广泛利用,也是造成水资源浪费的重要原因。

  建筑工地外墙上,喷雾器喷出细密的水雾,能够有效减少工地扬尘,降低噪声。但另一方面,喷雾器使用的水资源也相当可观,这样的喷淋作业对水质要求并不高,使用经过净化的再生水能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以丰水型城市南昌市为例,近两年才开始在绿化灌溉、城市保洁、补充自然水体等方面大面积使用再生水,而工地上喷淋的水大多仍是自来水。

  “与开发新水资源相比,再生水利用具有不影响生态环境、不争水、不需要长距离输水、成本低等显著优点。”北京西城区读者陆先生表示,目前来看,由于再生水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相关法规和政策支持,再生水的使用场景依然相对有限,社会认可度和普及率亟待提高。

  

  随手关闭电源  注重习惯养成

  本报记者  游  仪

  在很多城市,裸眼3D大屏已经成为旅游打卡地的“标配”,不少商业综合体在楼外立面安装大屏,吸引路人驻足观看。裸眼3D大屏画质高清,在营造沉浸式视觉体验的同时,有的地方24小时不间断播放,夜间导致光污染不说,电能消耗也不小。

  尽管绿色环保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常见的浪费现象依然存在。

  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记者随机走进一栋写字楼,看到室内灯火通明。工作人员不多,办公桌上,不少电脑处于待机状态,屏保不时变换。空调电力浪费现象也不少见。走进一家商场,冷气扑面而来,商场工作人员大多身穿长袖。顾客更是纷纷穿上薄外套。

  踏进家门,灯光自动点亮,空调自行开启,一声“播放音乐”,舒缓的旋律随即在耳边响起……如今,一系列带有科技元素的家居产品越来越多。从扫地机器人等具有唤醒功能的智能电器,到可以通过手机远程控制的智能家电,智能产品长期处于待机状态,哪怕并未启动,依然处于耗电状态。

  “日常生活中电力浪费难以避免,究其原因,还是节约用电意识薄弱。”陕西西安市读者刘星建议,一是灯光照明要合理,充分利用自然光照明,合理使用照明灯具,养成人走关灯好习惯,杜绝“长明灯”“白昼灯”“无人灯”;二是家电待机要减少,不用时及时关闭电源,减少待机时间,节电又安全;三是空调冰箱要节能。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是家庭还是公共场所,都应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树立节能环保理念。”刘星说。

  

  优化城市管理  方便绿色出行

  史一棋  喻锦妍

  城镇化进程中,绿色出行一直被视为缓解交通压力、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城市支路网建设滞后,非机动车道狭窄,共享电动车管理不到位……绿色出行在一些城市遇到不少障碍。

  阳光还没完全驱散湖北武汉市的晨雾,宋女士就已经推着自行车走出小区。上班高峰期,狭窄的道路格外拥挤,过了一个十字路口,非机动车道更是消失了。在与飞速行驶的汽车并行和转入人行道之间,宋女士选择了后者。她一边喊着“不好意思,借过”,一边按铃提醒行人避让。

  在不少地区,非机动车道上乱停车、乱摆摊,使得原本就不宽阔的车道更易拥堵。同时,一些非机动车道缺少日常维护,例如广东东莞市读者黄女士就反映,自己经常通行的非机动车道,有一段路面高低差过大,还缺少护栏阻隔,导致骑行困难且不安全。

  甘肃武威市读者何先生住在郊区,曾尝试搭乘公交车去市中心,却发现没有直达线路,需要多次换乘,出行效率比较低,而且班次间隔长,等待时间久。“有些公交线路很早就停运了,限制了晚归市民乘坐公交的可能。”何先生认为,公交车作为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绿色出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而一些城市支路网建设不足、规划不合理,极大地影响了公交车服务的可达性和实用性。”

  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来自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的多名读者呼吁当地引入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方便市民通勤,推动绿色出行。但笔者发现,已经投放共享交通工具的城市也会出现新问题,比如,共享单车乱停乱放,或者找不到共享单车停放点。

  相比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更省力,可有时这种省力却更“费力”。陕西汉中市读者陈女士经常选择共享电动车出行,有一次她的出行被误判为超出使用范围,行驶中的电动车毫无预兆地断了电,把她吓了一跳。而断电的位置十分偏僻,她费了很大力气,才找到回去的交通工具,同时还支付了一大笔调度管理费。

  此外,共享电动车还容易出现头盔缺失、车身破损等情况。“针对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的管理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及时更新电子地图,畅通投诉渠道,让老百姓放心选择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陈女士说。

  近年来,许多城市都在努力探索如何让低碳出行更顺畅,创新解决方案,打造环境友好、便捷高效的交通系统。如北京市着力提升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行业的一体化监管水平与精细化运营水平;江苏苏州市致力于推进公共交通的多层次融合发展,特别是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实现公交站点100%的覆盖率,让换乘更轻松。

  良好的低碳出行习惯,需要有友好的低碳出行基础设施环境。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张胜军建议,助力绿色出行,需要政府、企业、市民共同努力。“有关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城市规划,优化道路设计,确保非机动车道的安全畅通,提高市民出行的便利性和舒适度。相关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对共享交通工具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其安全、高效地服务市民。市民也要提高自身环保意识,积极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共同为低碳作贡献。”张胜军说。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02日 19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