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青话融合)“中西混搭”惊艳国外观众 台青用阿卡贝拉演唱中国民歌

发布时间:2024-09-17 17:53:32 来源: sp20240917

   中新社 上海12月8日电 题:“中西混搭”惊艳国外观众 台青用阿卡贝拉演唱中国民歌

   中新社 记者 缪璐

  “我们用阿卡贝拉的方式演唱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甚至演唱昆曲。这些作品被带到欧洲、美国等地演出时,外国听众感觉非常惊艳,这样的‘中西混搭’,让他们耳目一新。”上海阿卡贝拉中心执行长陈午明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阿卡贝拉是一种纯人声、无伴奏的合唱形式,源自中世纪欧洲的教会音乐。20世纪70年代起,欧美地区音乐人开始用阿卡贝拉演唱流行音乐,现代阿卡贝拉逐渐成为一种潮流。

11月5日,上海阿卡贝拉中心执行长陈午明在演出。陈聪瑶 摄

  陈午明来自台湾台北,是台湾第一个专业阿卡贝拉人声乐团“神秘失控”的团长。为了在台湾进一步推广阿卡贝拉以及剧场表演艺术,陈午明辞去程序员工作,全职从事阿卡贝拉演出,但全部身家投入后却“打了水漂”,一度穷到在排练室睡沙发。

  2011年,陈午明迎来事业转折点。资深合唱爱好者、两岸文化交流推行者陈凤文成立了上海阿卡贝拉中心,她邀请陈午明一起推动大陆阿卡贝拉音乐文化的发展。

  陈午明说:“她觉得阿卡贝拉是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好的一种艺术形式,很希望把它推广出去。当时听到她的想法,我便一口答应,感觉可以在前面所有努力的基础上,向前更进一步。”

  初期在上海推广阿卡贝拉,陈午明遇到了和在台湾刚发展时一样的困境——很少有人知道阿卡贝拉是什么。为了推广这种小众的音乐形式,陈午明带团队到处演出,向大家展示阿卡贝拉的好玩和动听。

  至今,陈午明的办公室还贴着一张橙黄色的海报,这也是他们在大陆开始的原点,上面用黑色繁体字写着,“爱上,阿卡贝拉”。据陈午明介绍,当时通过这张海报,举办了第一届音乐营,“我们在微博上面找,哪里有阿卡贝拉团队,哪家高校有阿卡贝拉组织,就主动去联系他们。”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陈午明团队已到大陆20多个城市进行演出,而在“大本营”上海,阿卡贝拉团队数量不断发展壮大,并跨越各年龄层。

  “对于阿卡贝拉,一开始大家肯定是感觉新奇和有趣,但推广后期,我们用阿卡贝拉去改编中国的歌曲,包括民歌、流行歌、昆曲等。”陈午明说,“很多国外观众跟我说,没想到阿卡贝拉到中国后会产生这么大的变化,这些作品是融合了属于我们自己文化和精神的东西,很让人感动。”

  不断推陈出新的同时,陈午明还开发各类活动,从音乐营到全国大赛,再到巡回音乐会,希望通过多种音乐形式促进两岸青年交流。

11月5日,上海阿卡贝拉中心执行长陈午明为即将开始的演出做准备。陈聪瑶 摄

  今年以来,两岸阿卡贝拉团队的线下演出活动迅速恢复。在陈午明的组织下,今年已有6支台湾阿卡贝拉团来上海进行参访和交流。让陈午明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当台湾团队唱起《小河淌水》,大陆团队唱起《外婆的澎湖湾》,两岸观众自发一起鼓掌一起唱。

  陈午明回忆道:“那个场景让我记忆犹新,原来彼此的理解、彼此的友谊一直存在。音乐可以超越一切语言和限制,就这样在声音的和谐中进行交流,然后彼此的距离越走越近。”

  如果用一首歌形容自己在大陆的发展,陈午明认为是《我的未来不是梦》。在他眼里,上海这座城市让他变得更加勤奋,而面对大陆先进的都市、广袤的土地、繁多的人口,“我觉得我曾经想过要办的事情,说不定都可以在这里发生。”他还期待,明年能带上海团队去台湾演出,更期待未来两岸的交流更多有来有往。(完)

【编辑:刘欢】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