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赋能,织出新优势(人民时评)

发布时间:2024-09-08 08:07:47 来源: sp20240908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指出“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化压力为动力、变短板为潜能,强根基、延链条,传统产业大有可为。本版今起推出系列评论,聚焦若干有代表性的传统产业,探讨如何抢抓机遇、转型升级,推动更多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在新赛道上迸发更加强劲的发展动能。

  ——编  者  

  

  不懈探索“从无到有”新可能,不断攀登“人有我精”新高度,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速向先进制造业、高附加值产业迈进

  

  当纺织业闯入新赛道,会跑出怎样的姿态?

  在江苏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走进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尽可以打开关于纺织品的无限想象:轻薄柔软的手套,能够承受机械切割的冲击;医用防护口罩,在自然环境中能被生物降解,变成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全球纺织行业集聚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盛泽镇拥有“从一滴油到一匹布”的完整产业链。从这里观察中国纺织,可以发现新质生产力的活跃因子。

  传统产业开辟出不胜枚举的新赛道,凸显了科技创新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提质、增效”。纺织是传统产业,也是举足轻重的民生产业。我国纺织制造产业能力与贸易规模多年稳居世界首位,堪称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纺织业的直接就业人口超2000万,是就业的蓄水池。对于这样的传统产业,“不能简单当成‘低端产业’一退了之、一关了之,而是要推动工艺、技术、装备升级”,以创新之钥打开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大门。

  应当看到,随着产业梯度转移、要素成本上升、价格竞争加剧等,纺织业正遭遇不少传统产业面临的共性挑战,以往那种贴牌代工、以价取胜的老路更难走了。不懈探索“从无到有”新可能,不断攀登“人有我精”新高度,加快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速向先进制造业、高附加值产业迈进,是以纺织业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业巩固传统优势、锻造新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聚焦需求,美好生活里有机遇。我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纺织服装直面超大规模的“刚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审美趣味日益多元,纺织服装消费趋向“千人千面”。从冲锋衣、瑜伽裤,到滑雪服、马面裙,瞄准细分赛道,在垂直领域“深挖一眼泉”,也能创造“长流不竭”的经济效益。不仅是民用服装,如今纺织品的产业应用领域大为拓展。从“人造血管”,到航空航天材料,在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融合加速的背景下,纺织业市场潜力广阔。打开视野,转变思维,融合创新,就能开拓发展新空间,释放产业新活力。

  补齐短板,转型升级中挖潜能。我国纺织业产能大、链条长、发展集中度不高,创新发展的能力不均衡。例如,截至2023年9月,纺织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为56.5%、数字化设备联网率为49.3%。无论是研发国产设备,还是改进工艺流程,抑或是优化库存管理,行业弱项、堵点还有不少。这是不少传统制造业都存在的短板,也是大家都拥有的升级潜力。借鉴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的经验,强化问题导向,把“卡脖子”问题当科技创新“突破口”,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定能塑造中国制造的竞争新优势。

  文化赋能,打造品牌延伸价值。一些国际大牌即便将羽绒服卖到上万元、瑜伽裤标价上千元,在市场上仍然受追捧,印证了高端品牌的附加值和吸引力。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汉服唐装引领流行时尚、国货品牌广受大众欢迎,中华文化影响力正全面提升。借“国潮”之风,用好产品说话,让好手艺传承,将时尚元素与传统文化底蕴融合,培育更多有影响力的国货名牌,包括纺织业在内的传统制造业必将更好融入时尚、引领风尚,激活新生代消费群体的巨大消费潜力。

  只有落后的产品,没有落后的产业。瞄准新需求,攻关新技术,引领新时尚,求新求变、乘势而上,传统制造业必能历久弥新,在市场竞争中进一步做强做优,实现高质量发展。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30日 05 版)

(责编:方经纶、陈键)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