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攀“高” 产业向“新”(走企业,看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11-22 09:33:36 来源: sp20241122

  河北景县200兆瓦风电场,一身亮黄色的徐工4000吨全地面起重机依次将120多吨重的机舱、40吨重的轮毂,以及3片95米长、28吨重的扇叶高高吊起,精准对接到162米高的塔筒上组装。

  去年研发的“3000吨级”,可在160米的高度吊起190吨的重量,而这次的“4000吨级”,则能在170米的高度吊起230吨的重量。这是徐工集团第七次刷新由自己创造的千吨级起重机研发纪录。

  近年来,徐工集团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发力自主创新、“智改数转网联”、绿色低碳转型,实现技术攀“高”、产业向“新”。

  深耕研发  潜心攻关

  4000吨全地面起重机,究竟好在哪里?

  “当前,我国风电行业发展迅速,随着风机向更大、更高方向发展,与之配套的安装设备更应当跑在前面。”该设备总设计师李长青介绍。

  吊装重量每增加1吨、吊装高度每增加1米,对起重机性能要求和研发难度就会成倍增加。最大起重吨位从3000吨级到4000吨级,最难的挑战有两个:高空吊起、负重转场。

  “研发中进行的结构创新,让受力点更多,就能减少变形、增加臂架的刚度,提升起重机的负重能力。”李长青说,两年来研发团队进行了2000多次结构试验,不仅要考虑增加受力点,还要考虑每个点上的力量分配,形成起重合力。

  对起重机而言,在水平举起的那一刻受力强,“关节”容易“脱臼”。怎么办?研发团队想到,在“关节”外部增加一个保护罩——拉撑装置。该装置由4根支柱组成,上面两根向上拉拽,下面两根向下撑起,还能灵活开合,解决了“关节脆弱”问题。

  在风电项目现场,多个“大风车”之间相隔几公里到十几公里,大型起重机在转场时,如果通过沟坎、丘陵路面,会发生倾斜,只能分拆装运,费时费力、成本还高。对此,研发团队在起重机底盘中创新采用断开式车桥,每个车轮可以上下单独活动,即便一侧轮胎升高,另一侧也不会受到影响,从而保持车身稳定。

  徐工集团重型机械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丁宏刚介绍,刚刚完成首吊的4000吨全地面起重机,是集团G2代技术平台的一款主要产品。2019年起,集团累计投入千余名工程师进行G2代技术平台技术开发,目前已发布21项关键技术、31项关键零部件,攻克30项难题,形成11项原创技术,全产品线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数智融合  赋能场景

  在徐工矿业机械有限公司停车场,停放着数台刚刚下线的无人驾驶矿卡。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能够规避人工驾驶在恶劣环境下的安全风险。

  仔细看,无人驾驶矿卡外观很有科技感:车头的两根“触角”是高精度定位天线,遍布车身不同颜色的“小部件”,分别是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高清摄像头,以及各种传感器等。

  “这是车辆的‘眼睛’和‘神经’,将感知到的信息传回车上的计算单元,‘大脑’会判断自身位置、状态,从而根据调度中心的任务单来安排工作。”徐工矿机工程客户中心总监王勇介绍,基于对环境的精准把控,无人驾驶矿卡可实现24小时“连轴转”。

  每台车前,还有一个小方盒。“这是‘对讲机’,依靠它实现车和车、车和调度中心之间对话。”王勇解释,通过徐工研发的“卡车调度系统”,车辆通过“对讲机”自动收发信号,告诉对方“我是谁”“我在哪里”“我附近还有谁”,协调排队先后、避让顺序、装卸位置等,通过整体调度发挥团队合作的最佳运能。

  “眼下,矿用运输车向大型化、自动化、少人化发展已成为趋势。”王勇介绍,目前,徐工无人驾驶矿卡已应用到全国10余家大型矿山,形成“数智融合”的新应用场景。以位于内蒙古赤峰的矿山项目为例,5台无人驾驶矿卡每年可节省人力成本600万元,平均每天可多作业2小时,同时降低了车辆维修、油耗及安全管理成本,能源开采效率提升10%以上。

  生态优先  绿色转型

  在徐工新能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一条102米长的动力电池半自动化试制产线上,通过人工分拣、机器人抓取,紧密配合、环环相扣,完成电芯预处理、电芯堆叠等多道工序。

  “徐工生产电池了,而且还是装备制造行业‘自己的电池’。”公司副总经理邵杏国介绍,去年公司已率先研发出一款工程机械专用动力电池包。今年6月量产线投产后,有望每15分钟下线一台,不仅实现了企业自主动力电池从无到有的突破、保障了新能源产品核心零部件供应安全,还将拓展新的业务增长板块。

  为什么要生产“自己的电池”?“这源于集团的新能源战略。”邵杏国说,2019年集团设立新能源研究所,后来升格为研究院,徐工部署了从光伏、储能到新能源车辆,再到电芯和充换电站的整套解决方案,新能源电池就是绿色供应链的重要一环。

  在产线上的堆叠环节,装配机器人挥舞着机械手,在电芯与电芯中间插入隔热材料。工程机械的复杂工况对电池提出“高安全性、耐高低温、抗冲击”等特殊要求,徐工对重点技术路线进行攻关,通过动力电池包技术创新提升新能源主机竞争力。

  在徐工智能化装载机制造基地,穿着“青山绿”外衣的装载机奔跑在测试场上。打开车辆背部的动力系统,露出安装的电池包,徐工铲运机械事业部总经理助理、装载机械研究院院长郭文明介绍:“装上‘专用电池’后,每台新能源装载机按每年工作3300小时算,可节约燃油42吨,减少36吨碳排放。”

  徐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东升说,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集团在行业内率先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规划纲要,开展产业链碳排放管控体系建设,开发数字化碳排放管控平台,形成工程机械产业链一揽子降碳减污解决方案。2023年,集团碳排放强度相比2020年降低近15%,减少能源使用成本近3000万元。

  《 人民日报 》( 2024年04月21日 04 版)

(责编:白宇、卫嘉)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