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看振兴)大荒地村备耕充满科技味:农忙不再凭力气

发布时间:2025-01-06 16:48:00 来源: sp20250106

   中新网 吉林4月2日电 题:大荒地村备耕充满科技味:农忙不再凭力气

   中新网 记者 苍雁 石洪宇

  四月的东北正值水稻育苗期,赵广文坐在房间里一边喝着茶,一边操纵着遥控器,惬意地为温室大棚里的稻苗灌溉。

  赵广文的家乡曾出现在美国作家迈克尔·麦尔所著的《东北游记》中。书中记录了吉林市昌邑区孤店子镇大荒地村的变迁,61岁的赵广文就是变迁的亲历者。

  种了一辈子地,从10公顷到110公顷,赵广文也从农民变成了农场主。这几天,他正和工人研究如何设置全自动播种机的语音播报。这是为了今年备耕,农场新购置的大件。

大荒地村农民在温室大棚里劳作。 苍雁 摄

  温室大棚里1000多吨育苗基质土,不日将长出绿油油的稻苗。这些土壤含有稻苗生长所需的肥料和微量元素,无需人工再“配料”。“都是农科院的配方,长成的长粒香口感很好。”

  曾因荒地而得名的“大荒地村”现已是中国粮食大省吉林的绿色有机稻米生产基地,迈克尔·麦尔写道:“在东北,能够对中国的过去一探究竟。但没有料到,在荒地,我能一瞥这个国家的未来。”

  在大荒地村,如今的“农忙”早已不需要农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赵广文也不必在田间地头长时间劳作。新购进的遥控喷灌机可以远程实施灌溉,苗期管理期间,赵广文坐在家里便能“督促”稻苗的成长。“一部遥控器就能完成自动灌溉。”他说,这里的农民每年都会引进高科技。

大荒地村进入育苗期,农民在用全自播种机撒种。 苍雁 摄

  大荒地村逾800公顷良田,由10多位种田大户和家庭农场引领耕种。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晶表示,科技的运用解放了农民的双手。

  王晶举例,种田大户都能准确估算无人机、灌溉机等设备的工作效率,还能把种地经验与新设备结合起来。育苗期间,种田大户们可根据日照、温度、水质的酸碱度来调整育苗进度。

农民使用智能播土机进行播土。 苍雁 摄

  东北黑土地上的智慧农业技术,正从备春耕开始贯穿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传感与监测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农业物联网与远程管理,都已经被运用。

  50岁的王洪宇是大荒地村新的农场主,2024年春耕是洪宇家庭农场第一次经历“农忙”。37公顷流转土地,王洪宇料理起来得心应手。“把锄头换成遥控器,‘农忙’不再忙。”王洪宇笑称。

  “大荒地,地不荒,落地窗前稻花香。”这是在大荒地村流传颇广的民谣。曾经的荒地不仅实现了粮满仓,更在科技的加持下种出了“新田地”。(完)

【编辑:付子豪】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