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篇大文章(学术圆桌)

发布时间:2024-11-22 10:31:24 来源: sp2024112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探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也才能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加强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研究,有助于科学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和重点,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提供学理支撑。

  ——编  者  

  

  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整体性

  张  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们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不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并作出部署;党的二十大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其中包括“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并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其中包括“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在阐释到2035年的改革目标和分领域目标任务时,强调“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为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我们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既包括生产力方面的内容,又包括生产关系方面的内容。

  从生产力角度看,产业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紧密联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生生不息。

  产业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我国已形成全球最完备的产业体系,制造业规模占全球比重约30%,连续10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同时,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核心要素、发展要求等是内在一致的,有利于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

  生产力布局关系产业区际分工、影响资源要素配置效率。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明显增强。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发挥数字技术、交通物流等的赋能作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有利于畅通国内大循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生产力空间布局更加均衡。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锚定“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在全面绿色转型上下功夫,将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和有效性,使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机结合。

  产业体系建设水平是生产力空间布局的决定性因素,对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具有重要影响;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又会进一步影响产业体系的建设水平和效率;绿色发展体系与产业绿色化转型紧密联系,既是产业体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拓展了产业体系建设的空间。三者有机结合,使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成为一个可持续的过程。

  从生产关系角度看,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开放体系、经济体制互相配合、互相辅助,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市场体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对高质量发展发挥了支撑和引领作用,但还存在市场体系仍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等问题。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将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收入分配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是生产力发展根本目的的体现。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增进民生福祉,同时也将更好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有助于吸引全球优质资源集聚,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外部条件。

  经济体制调控社会资源流动的范围、内容和方式,其核心是资源配置方式,即政府和市场关系。当前,我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实现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将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经济体制建设为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和开放体系建设提供了制度基础,明确了它们的基本原则与改革方向;收入分配体系建设为市场体系、开放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等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四个体系紧密联系,不仅决定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而且深刻影响经济体系整体运行效率。

  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决定了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多个体系构成的统一体。各个体系在各自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为此,要深化有关现代化经济体系内部逻辑、如何促进其各环节各领域各要素之间相协调相促进等问题的研究,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学理支撑。

  (作者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把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意义

  贺  俊

  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并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系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思想和观点,准确回应并指导解决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具有鲜明时代性和重大战略意义。

  有效解决新发展阶段经济持续增长问题。从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历程看,很多国家在经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之后,由于受到要素成本上升、人口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增速放缓现象。一些国家往往会因此陷入停滞,只有少部分国家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那些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国家,大都实现了经济增长动力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效率提升转变。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历史性跨越。2023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1.34万美元,已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组合方式、配置效率发生改变,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瓶颈,旧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已经难以持续。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比如,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可以通过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生产效率,通过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培育发展新动能;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可以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能够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等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将从市场、产业、空间等维度推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增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人均收入、科学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仍处于领先地位,但由于其内在的制度局限性,无法解决贫富分化、环境污染、对外剥削等固有缺陷。我们党领导人民要建设的现代化强国,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同时需要相应的机制和途径来落实。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正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建设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更加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将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道路,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有力的物质技术支撑。

  有效应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面临的风险挑战。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如期实现。”应当看到,高收入国家并不等于现代化强国。一些高收入国家虽然在部分技术和产业领域具有竞争优势,但从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看,无法有效应对外部冲击带来的负面影响,还不能称为现代化强国。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进程中,我们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仅要求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效率,更要求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等,突出制造业这一大国经济实力的“压舱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一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等,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还要求进一步畅通国内大循环,并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促进国际合作,以强大的国内需求集聚全球优质资源,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可持续性。这些都有利于我们在应对全球经济不确定、不稳定和大国博弈中牢牢把握主动权,并为我们有效应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提供有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几个体系“是统一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从经济学的视角看,体系建设既包括其中各子系统内部的建设,也包括推动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连接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我们要加强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研究,推动实现各个体系的现代化和整个经济体系的现代化。

  加强对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各个体系的研究。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每个体系都具有丰富内涵,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建设。比如,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不仅要统筹一二三产业,坚持三次产业和上中下游之间融合发展,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效能;也要统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还要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为此,要综合考虑多元目标和多重约束,加强对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各个体系内部元素以及相互关系的研究。

  加强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整体性研究。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爬坡过坎的重大关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一体推进。这是因为,从局部看最优的目标、思路、措施,叠加实施后有可能产生合成性谬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供需结构、产业结构、技术体系等实现高水平动态平衡,并能够根据外部环境变化有效进行动态适应、调整和演进,才能充分释放我国优势和潜力,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此,要从全局的高度加强对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个有机整体的研究,助力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推动整个经济体系的现代化。同时要重视对现代化经济体系与其他体系相互联系及作用的研究,促进以经济体系现代化支撑其他领域现代化。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与贯彻新发展理念内在统一

  成长春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最为关键的是经济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既要借鉴世界先进经验,也要立足本国国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新发展理念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指引,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推动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能够为其他领域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与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内在统一,有助于更好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从理论层面看,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正确的发展理念引领。新发展理念科学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指挥棒、红绿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既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也为衡量经济体系是否达到现代化要求提供了标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任务落实到位,才能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如期实现。

  从实践层面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只有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为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开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药方”。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都是为了解决我国发展中的现实问题、都是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探索创新,二者统一于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

  新发展理念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指导思想和根本要求,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要求也是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标志。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和经济体制等,与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形成了很好的对应。

  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与创新发展理念相对应。创新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将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有利于推动形成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的高质量发展,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与协调发展理念相对应。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可以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实现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陆海统筹整体优化,有利于推动形成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的高质量发展,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与绿色发展理念相对应。绿色发展是全方位变革,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有利于推动形成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与开放发展理念相对应。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置于开放系统之中。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统筹发展和安全,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有利于促进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推动形成开放成为必由之路的高质量发展。

  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与共享发展理念相对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才能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好实现发展的根本目的。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有利于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推动形成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同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贯彻新发展理念都离不开体制机制保障。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有助于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

  总的来看,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经济体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既要深化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内在统一性的研究,也要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围绕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过程各方面、加强现代化经济体系有效运行的机制建设等深化研究,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全面性、系统性、协同性。

  (作者为南通大学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4年10月21日 09 版)

(责编:杨光宇、曲源)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