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新区要勇当排头兵

发布时间:2025-01-07 07:09:51 来源: sp20250107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党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浦东新区成为我国首个国家级新区,到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我国已有19个国家级新区。推动国家级新区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大力量,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期召开第八次国家级新区工作经验交流会暨新区工作推动会,对有关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

  经过多年努力,国家级新区综合实力不断壮大,在引领区域经济发展、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上海浦东新区累计布局11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近7000亿元;广州南沙新区发挥国际大港开放优势,携手港澳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南沙港区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内贸集装箱枢纽港。

  推进国家级新区建设,目的是打造引领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新时期深化改革创新的新载体、新形势下对外开放的新窗口、新格局下促进协调发展的新示范。国家级新区肩负国家重托,应聚焦“国之大者”,在“新”字上进一步做好文章,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国家级新区应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努力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把创新驱动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塑造新动能和新优势,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

  坚持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国家级新区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建设的关键是制度创新。要在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上出实招、见实效,争当改革高地,把体制机制优势更好转化为发展动能,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千方百计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打造宜居宜业现代化新城区。国家级新区不同于一般的开发区,除产业集聚外,还应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积极探索实践,做到产城融合、宜居宜业,让人民群众在新区建设发展中产生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19个国家级新区各自的发展基础、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发展重点和承担任务不尽相同。各新区要因地制宜、因区施策,与时俱进践行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目标任务,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金观平) 【编辑:叶攀】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