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感融合技术“催生”6G新场景

发布时间:2024-12-15 22:37:13 来源: sp20241215

原标题:无线通感融合技术“催生”6G新场景

无线通信与感知技术的发展趋势如何,当前面临哪些挑战,又将有哪些使用场景?4月16日至18日,备受瞩目的2024全球6G技术大会在南京举行。在16日的“无线通感融合”分论坛中,学界和业界的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围绕无线通感融合技术,谈前景、话未来。

将为各行各业带来创新机遇

中国科学院院士尹浩表示,移动通信将推动构建普惠智能的人类社会,满足智能交通、通感互联、全息交互、元宇宙等6G新场景的需求。通信感知融合,将成为新一代移动信息网络的发展态势。

“国际电联已将通信与感知融合列为面向6G的主要场景之一。这充分说明通感融合在未来通信领域的重要性和地位,要求其在具备通信能力的同时,提供全域高精度感知能力。”尹浩说,比如在智能交通场景中,无人车和无人机不仅需要强大的通信服务,还要有完善的监控服务系统。这需要建立全域全天候感知系统。单独建立的雷达等感知系统成本高、部署难,而借助移动信息网络优势,让规模部署的基站具备感知功能,就可以实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监测跟踪等功能。

尹浩也坦言,无线通感融合技术仍需依据场景持续提高感知的准确性、精度和效率,甚至解决随之而来的算力挑战,才能为各行各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

未来网络实现通感融合仍面临挑战

2024年是5G-A商用元年。作为5G-A的重要新增能力和创新方向之一,通感一体化技术备受关注。这项技术通过集成通信基站、卫星通信和定位、无人机等关键基础设施,构建起一个协同的网络系统,为用户提供无缝通信和高精度感知服务。

中国移动集团首席科学家王晓云认为,实现感知与通信的融合面临两方面挑战。一方面,通信与感知源于两套完全不同的技术体系。在有限资源下,通信技术追求更高的承载效率,而感知追求更高的探测精度。两者资源竞争,能力此消彼长,如何实现两者最佳折中是贯穿通感融合系统设计的重要命题。另一方面,通感能力、网络效率、网络质量形成了三角冲突。在移动通信领域,任何一项技术的价值最终都要靠网络来检验,通信与感知两大技术亦是如此。

如何破解通感融合设计和三角冲突,实现未来网络的通感一体?王晓云介绍,中国移动提出网络化通感一体技术方案,通过三角均衡的理念,进行全局最优的系统创新。

低空经济场景或将抢占先机

展望未来,通感融合技术将展现出哪些“杀手级”应用场景?哪些最先商用?

中国移动首席专家刘光毅表示,要预测未来场景,首先需要明确管制规则。例如在低空经济场景下,政府的监管措施待明确;未来商业模式中不同玩家的分工也要进一步划分,例如谁来建网络、谁来建平台、谁来管数据、谁来用数据等。

低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通信和感知网络的支撑。但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IMT-2030推进组组长王志勤表示,低空通感一体化网络在技术和市场需求方面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除了低空经济,我们也在关注航道监管、无人机监测等,但哪一个能成为未来大面积应用的场景,还要走一步看一步。”刘光毅说。

vivo通信研究院预研总监姜大洁认为,通感一体化将在贴近民生的领域大力发展,比如,对重点人群的跌倒监测、呼吸心跳频率监测等领域,都将构成通感一体化生态链。(记者金凤)

(责编:方经纶、陈键)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