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以“一区一策” 走出特色路

发布时间:2024-12-28 21:42:12 来源: sp20241228

  以“一区一策” 走出特色路

  对于广州这座超大城市,“百千万工程”的关键落子,在于区。11个区情况各不相同,如何因地制宜、量身定制、各展所长?一区一策,走特色路,是广州推进“百千万工程”的一大亮点。各区起好步、探新路、见成效,加力提速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

  越秀

  探索城市版“百千万工程”实施路径

  ●重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区建设,11个国家级重点平台亩产效益稳步提升,越秀区中西美食集聚区、羊城夜市先行区等消费场景多元融合,19个“硅巷型”创新街区建设蓄能加速。

  ●高分通过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综合试点评估,公共服务总体满意度7年全省各区(县)第一。

  ●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提升,北京路、一德路等惠农助农商街品牌效应显著,建成越秀—霞山产业合作园区,揭牌赤坎、霞山、遂溪三地科创中心“飞地”项目。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廖靖文)

  海珠

  试点村社“飞地”治理

  ●开创全市在旧改中配置综合产业用地先例,康鹭首拆区启动拆卸,建设消防安全、违建监管等四大智慧系统,建成康鹭新招工广场,成功破解“站街招工”乱象、安全隐患顽疾、村社管理弱化“三大难题”。

  ●用好广交会、琶洲港澳客运码头等平台,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加快珠江沿岸、环湿地等片区规划建设,提升区域承载力。

  ●试点村社“飞地”治理,建成粤港澳大湾区首个乡村振兴产业协作基地。

  ●海珠湿地成功入选国际重要湿地,获评世界最佳自然保护地。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钻莹 通讯员海宣)

  荔湾

  全面建设老城市新活力引领区

  ●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工业,着力培育3D打印和增材制造、中医药与医疗器械制造等主导产业,加快打造东沙现代都市工业产业园。奥宝汇科创园、1906科技园等老旧物业蝶变焕新。

  ●擦亮“千年商都”品牌,华润万象城、珠江太古聚龙湾、山姆会员商店等一批高端商业载体加快建设,永庆坊入选中国(华南)城市活化最佳商业地标。

  ●用好“绣花”功夫推进城市品质提升,泮塘五约微改造项目获评国家城市更新优秀案例,泮溪酒家微改造工作获评国际风景园林联合会(IFLA)文化与城市景观类卓越奖。

  ●积极改革创新,发出全国一线城市第一张“房票”。将短期内不实施改造的城中村纳入老旧小区微改造范围,实施项目328个,总投资13.79亿元。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多 通讯员荔宣)

  天河

  打造宜居宜业“和美社区”

  ●专班化项目化差异化推进七个重点发展片区开发建设,积极稳妥推进重点发展片区内11个城中村改造,多点支撑、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逐步成型。

  ●构建以“国植绿核、三山翠环、龙溪碧带、公园体系、生态绿廊”为代表的绿美生态新格局,依托华南国家植物园—火炉山森林公园打造“城央公园、绿美之芯”,推动生态资源与七个重点发展片区融合共生,实现以园塑城、以园兴产、以园聚才。

  ●着力补齐村改居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基础设施短板,打造宜居宜业“和美社区”。

  ●加快建设清华附中湾区学校二期校区、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珠吉院区)等8个教育医疗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区、街、社区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不断健全。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钧圣)

  白云

  设立区乡村振兴产业投资基金

  ●在省“百千万工程”年度考核中获评优秀,人和镇作为广州镇街唯一代表在省“百千万工程”现场会上作交流经验。

  ●抓产业强特色,加快构建“6+6”现代产业集群,现代产业集群规模突破6000亿元;化妆品、智能家居入选国家、省级特色产业集群,现代种业扎下根基,国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均居全市第一。

  ●聚焦省定“1+6”典型镇村,拓展培育镇、村、社、户等六类50个典型对象,建立领导挂点、专班推进机制,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成果新经验。

  ●全区累计投入“百千万工程”资金109亿元,其中发行超26亿元专项债券统筹用于“百千万工程”,设立区乡村振兴产业投资基金。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汤南 通讯员程光明)

  黄埔

  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以新龙镇典型镇建设、黄埔创新谷打造、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重点工作为抓手,有力有序推动“百千万工程”各项工作实现良好开局。

  ●全区109家涉农企业2023年贡献产值177亿元,农村集体资产实现“9连涨”,由2021年初的384.59亿元增长至2023年底的469.41亿元,增长率22.05%。

  ●黄埔以头号工程力度推进11项核心任务和100项具体任务落实落细,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百千万工程”。

  ●在实施“千企兴千村”行动上,引导国有资本资金3.38亿元支持“百千万工程”项目建设。

  ●积极推动建筑业企业与乡镇结对帮扶,实现乡镇与企业结对全覆盖,促成专项帮扶项目18个,项目总造价约1640万元。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瑞琪)

  花都

  城乡融合走深走实 发展活力持续迸发

  ●广州北部增长极上升为省的战略考量,“3+N”多元产业体系加快构建,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800亿元;空铁一体化交通体系全面升级,正加快谋划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开放新平台。

  ●2023年农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增速居全市涉农区第一;全市首创“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县镇村绿化走在全市前列;“花漾年华”乡村振兴示范带获评“省十大乡村振兴示范带”,梯面镇获评“中华环境优秀奖”。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走在全国前列;全国首创“农户信用绿码”;全市率先开展“乡村CEO”试点;高景广州项目创下“五证联办、拿地即动工、75天投产”的业界奇迹。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董业衡、耿旭静 通讯员花宣)

  番禺

  建成沙湾“古韵叠境”新乡村示范带

  ●加快推进海大科学园等70个主打产业项目,成功培育全市第二个工业产值超1000亿元的工业大镇化龙镇,构建“智造”+“智核”为引领的大湾区千亿级创新产业集群。

  ●深化大夫山华南国家植物园南部迁地保护示范区建设,建成沙湾“古韵叠境”新乡村示范带,石楼镇美丽圩镇客厅、房屋外立面改造提升入选广州市2023年度典型镇“七个一”优秀案例。

  ●2023年以来,番禺区先后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全省工业稳增长评估优秀区”等称号,4个镇入选“2024镇域经济500强”榜单,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万元,连续6年居全省第一。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肖桂来 通讯员赵少城)

  南沙

  农业总产值继续领跑全市

  ●集聚1000多家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企业,首枚南沙造的“力箭一号”成功发射,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考评跃升至全国第7位,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正式落地。

  ●农业总产值继续领跑全市,南沙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获农业农村部认定,获评“中国黄油蟹之乡”、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政府类),入选“2023预制菜产业基地百强”。

  ●绿美南沙成效显著,创新实施“山海连城、公园融城、绿意满城”三城行动,南沙湿地入选广东省重要湿地名录,着力打造国家级滨海湿地生态建设示范区。

  ●城乡协调融合发展,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持续完善,实现义务教育标准化、公办初中集团化办学100%全覆盖,推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创建。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耿旭静、董业衡 通讯员柯寅希)

  从化

  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

  ●2023年,从化区成功举办第一季度集中签约动工、第九届广州国际投资年会从化分论坛活动和第三季度集中签约动工竣工等招商活动,共签约、开工、竣工项目92个,总投资超660亿元。

  ●高标准推进从化经济开发区扩容提质,有序推进16个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高起点规划建设高埔创智谷,高品质建设温泉总部集聚区。

  ●建成高标准农田22.04万亩,做大做强23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全力推进“1+7”现代农业产业园提质扩容,做强做大花卉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建设省级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着力打造六大10亿级农业产业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卫康 通讯员黄利谊)

  增城

  区主战 镇突破 村做活

  ●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1452亿元、增长8.5%;工业投资增长57%。

  ●全力推进典型县、1个典型镇及12个典型村创建工作,在2023年度广东省“百千万工程”考核中成功获评优秀等次。

  ●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区,推动广州东部中心成形起势,增城开发区提质发展,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加快建设;“芯、显、车”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142个在建产业项目加快建设。

  ●因地制宜、一镇一策,实行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新塘镇、石滩镇进入全国千强镇,派潭镇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

  ●盘活资源、重塑价值,派潭“村晚”入选全国春节“村晚”示范展示点;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成省定美丽宜居村262条、特色精品村67条。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夏强 通讯员增宣) 【编辑:李润泽】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