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解读中国经济一周的关键数据

发布时间:2024-12-28 01:00:46 来源: sp20241228

9月30日,见证了中国经济的一项历史纪录。2024年9月30日收盘,A股全天成交超2.6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实际上,这样的火热情形已经持续了近一周。在过去一周里,中国经济的变化,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变化,广为关注。

谭主对过去一周社交媒体平台上“中国经济”相关的讨论进行大数据分析,得到了这样一张图。

从这张曲线图上可以看到,舆论场对“中国经济”的讨论,在过去一周经历了2个峰值。其中,“信心”这个词出现的频率经历了两次跃升。

舆论场信心升温的背后,中国经济正在发生哪些变化?

通过对文本内容的主题分析可以看到,过去一周,社交媒体平台讨论的重点,大致包含这些内容:

其中,跟“信心”一词共现最多的一组词是“政策、货币、投资者、市场、财政政策”

这些共现关系,呈现出过去一周舆论信心增强的一条清晰路径:

政策效能传导到市场,带动了市场主体的活跃度,对投资和消费产生了拉动作用。

“超预期”,成为了多份市场行研报告的高频词。

然而,也有部分外媒在报道中提出质疑,中国突然“放大招”,传导速度如此之快,可持续性如何?

要理解这个问题,可以先从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的一个词来看——正视困难。

其实,“困难”这个词并不是这一次才出现的,2023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已经提到了“困难”。

我们对困难的研究是长期的、持续的,解决困难的思路也是长期的、系统的,从来都不是只顾眼前。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的董煜告诉谭主:我们对经济形势的研判和谋划,一直都在进行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在对当前形势研判的部分,明确提到要按照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好宏观政策。

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作了更加具体的部署:宏观政策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在这之后,特别提到,及早储备并适时推出一批增量政策举措

从年初到7月,宏观政策的重要参考指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逐渐从负增长区间回归正向,在2月-3月、5月-6月的两次下行之后,开始呈现出连续上行的趋势。

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来之不易,如何把握住这个关键节点,让上行的苗头变成向上突破的势头?

9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给出了答案。会议提出了宏观政策更加用力的方向。也正是因为存量政策已经酝酿出了基本面的积极势头,才有了9月市场给予新一轮政策迅速反馈的基础。

我们越是用长期眼光、系统性地看待经济问题,出手时点也就越精准、有效。

理解了中国处理困难和挑战的长期、系统的思维,再来回答这次政策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的问题,就更加明了了。

这种系统性思维在最近政策“组合拳”发力的过程中,也是很清晰的。

“组合拳”之所以先从金融领域最先发力,常年参与政策制定和研究的董煜跟谭主分析:

9月26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八个字,“抓住重点、主动作为”。经济工作最主要的就是抓住主要矛盾,而现在的主要矛盾就是需求不足。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得认识到“经济是一个链条”,是多个领域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样的,要破解其中的难题,就得推出政策“组合拳”。这次,金融领域超预期的举措就是重要一拳。

金融领域相对于其他领域来讲,传导机制是比较强的,所以能够首先通过这个领域、通过资本市场的反馈,再来撬动各个领域预期的有效恢复。

货币政策是前奏,而真正让市场信心再度跃升并持续下去的,是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清晰布局了接下来的系列安排。

董煜告诉谭主:

中央政治局会议给出了对于市场信心最为关键的信号,是要明确地传递我们拉动经济回升的坚定决心。

这样的决心,从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的新闻稿中就可见一斑。从接下来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到守住兜牢民生底线,各个维度都作了充分布局。信号是明确的,措施也非常实际、具体。

在董煜看来,这次宏观政策的时机、力度,以及所实现的效果,都是过去宏观调控中极为突出的一次,是标志性的一次。而且,所带来的启示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未来,要怎么在宏观经济中实现更好的预期引导,通过怎样的举措切入问题才能带来更好的效果,这些都是宏观调控中需要进一步探索的。

有人说,过去一周我们增强了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但谭主想说的是,我们对中国经济一直有信心。

正如中央政治局会议里讲的,要全面客观冷静看待当前经济形势,正视困难、坚定信心。

(责编:王静、牛镛)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