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美国华裔青少年盯上“老玩意儿”

发布时间:2024-11-24 09:09:51 来源: sp20241124

   中新网 成都7月29日电 题:在成都,美国华裔青少年盯上“老玩意儿”

  作者 单鹏

  在公园或景区较为常见的糖画,成了大洋彼岸年轻人好奇的对象。日前在成都举行的一场非遗互动体验活动中,成都糖画非遗传承人唐小杰身边围满了美国华裔青少年。糖画十分考验画师的手艺,但对唐小杰这样的糖画大师来说,一拉一抹之间,缕缕糖丝绘制的花鸟鱼虫和飞禽走兽跃然于石板之上。“这是现场唯一能吃的非遗。”唐小杰笑着告诉大家。

  “唐人街没有这样的艺术。”接过唐小杰递来的糖画,来自美国芝加哥的华裔青少年袁坛坛十分兴奋。袁坛坛上次来中国还是6年前跟随父母前往江苏南京,当时她品尝了这门中国传统民间手艺,“糖画是我小时候吃过的,很nostalgic(怀旧)。”袁坛坛说。

美国华裔青少年参与蜀绣制作。肖蓉 摄

  袁坛坛是近期赴四川参加第一期美国华裔青少年巴蜀文化品悟之旅活动的美国华裔青少年之一。7月28日至8月5日,近200名美国华裔青少年前往四川成都、德阳、自贡、乐山、眉山五座城市,品悟巴蜀文化独特魅力。7月28日举行的非遗互动体验是此次巴蜀文化品悟之旅的首个重磅活动。活动中,他们动手参与了蜀绣、书法、剪纸、糖画、皮影戏、川剧脸谱、道明竹编、新繁棕编、新津内画、成都面人、成都木板水印技艺等非遗项目。

  如果没有接触道明竹编,华裔青少年或许不会想到竹片和竹丝能制成精美的艺术品。非遗传承人杨隆梅现场展示的道明竹编,是一项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传统美术形式。竹片和竹丝在指尖闪转腾挪,不一会儿变成了平面图案或立体摆件。竹编让来自美国纽约的华裔青少年曹方婷联想起织毛衣:“我从小就喜欢动手做东西,奶奶曾教过我织毛衣,竹编是我第一次见到,我觉得回美国后还可以多练一练。”

美国华裔青少年感受成都长嘴壶茶艺。肖蓉 摄

  舞台上的长嘴壶茶艺表演赢得华裔青少年的喝彩:一位身穿红黑色功夫服的非遗传承人灵活舞动着一柄沉甸甸的铜茶壶,茶壶的细嘴约一公尺长,无论从哪个方向,热茶总能一滴不洒地倒入碗中。演出结束后,不少青少年排着队上台体验,“用长嘴茶壶倒茶挺难的,不仅要找好角度,收的时候也要够快。要有一个往前的动作,才能把茶水收住,我和同学试了半天才学会。”美国马里兰州华裔青少年梁泊远说。

  有的非遗体验具有不小的难度。吴建英是新津内画传承人,她向华裔青少年们展示了许多带有内画的玻璃瓶,瓶内的内画图案色彩绚丽,运笔行线细如毫发。当了解到需用一个带钩的自制弯笔从细小瓶口伸进内壁反向作画,精细之处全凭手的感觉时,华裔青少年颇为惊讶。

成都非遗新津内画引起了美国华裔青少年的兴趣。肖蓉 摄

  “我比较喜欢美术,平时习惯了在纸上作画。但在体验内画的时候,我觉得最难的部分是用那么小的笔刷在瓶子内壁作画。在画纸作画都很难画得如此精细,可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来自美国西雅图的华裔青少年赫翘楚说,“所以我特别尊敬吴建英老师,她的每一件内画作品都很精美。”

  非遗体验同时为华裔青少年带来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空间。在川剧脸谱绘制体验区,“95后”戏剧道具设计制作师、川剧脸谱传承人熊启发现,美国华裔青少年更愿意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脸谱色彩搭配,“他们喜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他说,“有机会的话我愿意带他们去剧院看一看不同角色在川剧舞台上是什么形象,这样可以激起他们更多兴趣。”

  通过非遗体验,华裔青少年们似乎找到了文化共鸣。“美国学校教育强调动手,这次活动非常贴近他们的习惯。”美国华盛顿希望中文学校理事朱国骏表示,不少非遗项目是华裔青少年第一次见,“能看出来他们很感兴趣。”

  “把皮影艺术介绍给华裔青少年,我们用了年轻人习惯的方式。”非遗传承人、成都皮影艺术博物馆馆长赵洪表示,去年他曾在成都大运村向世界各地大学生运动员展示成都皮影戏,通过将成都大运会吉祥物做成皮影并配上富有节奏感的音乐,皮影体验反响很好。当天活动中,赵洪沿用了这一方式,“我们要让华裔青少年体会到皮影的快乐,从而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皮影的故事和文化。”(完)

【编辑:叶攀】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