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强: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发布时间:2024-11-05 13:32:08 来源: sp20241105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并把“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和“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进行部署,明确“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现阶段,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发展路径大体经历了从城乡分治到城乡统筹和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立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遵循现代化发展规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部署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既是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反映出我国城乡关系的深刻变化。

  城镇化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城镇化的正确方向是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基本原则,提高城镇化建设质量。2023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6.16%,但新型城镇化依然有很大发展空间、提升空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水平还有待提升。城镇建设规模持续扩大,但城镇体系和功能还有待进一步优化。需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带动作用,有效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不能只靠城镇化这一条途径,还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如果没有农村的发展,农村居民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得不到有效提升,就难以实现向城镇的稳定转移和高质量融入,影响人口城镇化的质量。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即使城镇化率达到了70%,也还有几亿人生活在农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关键是正确处理二者关系,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系统推进,实现协调联动、融合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更多关注带动农村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也强调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二者共同的指向是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虽然实践中的具体着眼点和侧重点不同,但二者统一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安排。从这个意义上说,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不仅是简单的城乡兼顾、双轮驱动的“并列”关系,而且是城乡互动、城乡融合的“一体”关系。

  促进发展一体化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针对城乡发展面临的现实矛盾和问题,关键是促进城乡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合理配置,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深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力有序有效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坚持自愿、分类、有序,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加快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让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得到切实保障。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全面落实相关支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

  引导发展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症结,在于城乡人口与物质要素流动、配置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农村发展处于相对弱势,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还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有力支撑,需进一步加大政策调控力度,促进更多发展要素、各类服务下乡。在公共资源配置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持续加大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在市场配置资源上,应通过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推动发展要素流入农村。建立工商资本入乡促进机制,引导工商资本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支持。制定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优化城镇体系和城市空间布局,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强化大城市对中小城市、城镇对乡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统筹规划重要市政公用设施,推动其向城市郊区乡村和规模较大中心镇延伸。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推动城乡产业互动互融,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切入点

  县域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单元,具有宏观与微观、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相结合的特点,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单元和重要载体。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切入点,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一是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坚持县域城乡一体设计、多规合一、功能互补,统筹安排县域农田保护、生态涵养、城镇建设、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建设,形成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城乡融合发展形态。强化县域国土空间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加强空间用途管制,落实“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科学确定县域村庄布局和规模,积极有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村庄规划建设要立足现有基础,保留乡村特色风貌,不搞大拆大建。

  二是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重点发展,引导产业、资本、人口等要素向县城集聚,发挥县城对乡镇和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使之成为扩大内需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提升县城建设品质,加快建设各具特色、富有活力、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县城。尊重县城发展规律,统筹县城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促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着力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更好满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和县城居民生产生活需要。

  三是强化县域发展的产业支撑。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可为在县域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物质支撑。夯实农业基础,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农村由卖原材料向卖制成品转变,把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县域。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具有更高水平、县域特色的产业集群。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彭建强系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编辑:曹子健】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