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丝路鉴宝丨安英新:元青花凤首扁壶如何见证古丝绸之路文明互鉴?

发布时间:2025-01-08 13:52:13 来源: sp20250108

  编者按:   丝路千年,东西贯通,器以载道,文化交融。两千多年里,沿着丝绸之路的驼铃古道、商船航线,不同地域、民族的多元文化激荡交融,无数印证东西方交流互鉴的遗珍散落其间。值此“一带一路”十周年之际, 中新社 “东西问”今起特推出“丝路鉴宝”系列策划,从馆藏文物中探寻丝路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足迹。

   中新社 乌鲁木齐10月15日电 题:元青花凤首扁壶如何见证古丝绸之路文明互鉴?

  ——专访新疆伊犁州博物馆研究员安英新

  作者 陶拴科

  元青花凤首扁壶,据已知资料存世仅两件,堪称极稀有宝藏,是新疆伊犁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考古专家发现,它生产于公元13世纪,烧造原料经丝绸之路进口。

  元青花凤首扁壶在古丝绸之路上传递了怎样的文明史?见证了东西方交流中的哪些往事?如何反映中国瓷器经古丝绸之路走向世界? 中新社 “东西问”近日就此专访新疆伊犁州博物馆研究员安英新。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作为新疆伊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伊犁元青花凤首扁壶发现和收藏经历了怎样的历程?这件文物的珍贵价值体现在哪里?

  安英新:青花凤首扁壶作为中国元代景德镇窑名瓷,中国目前仅见两件,分别由伊犁州博物馆和首都博物馆所藏。

  伊犁的元青花凤首扁壶于1998年出土于阿力麻里故城,即今伊犁霍城县境内的六十一团场,1999年5月入藏伊犁州博物馆,为当地村民在农田耕作时偶然发现并上交伊犁州博物馆。

  1998年出土后“沉寂”十余年,2009年3月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办的“青花的记忆——元代青花瓷文化展”展出,伊犁元青花凤首扁壶与来自国内外73件顶级元青花瓷一起,在首都博物馆亮相,并与首博的元青花凤首扁壶聚首北京。这次汇展是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元代青花瓷珍品一次难得的“团聚”,首都博物馆与伊犁博物馆的青花凤首扁壶被媒体誉为“姊妹壶”,学者称之为“鸾凤和鸣”。

  伊犁元青花凤首扁壶,壶身扁圆形,细颈小口,椭圆形矮圈足稍外撇。器物壶嘴上部稍有残缺,凤尾状执柄缺失,其他部位保存完好。器物通高18.4厘米,口径4.3厘米,厚7厘米。腹部上部通体绘制展翅飞翔的凤凰,下部为缠枝牡丹纹,口沿及足壁绘制回纹。

元青花凤首扁壶。受访者供图

  青花瓷,是指在瓷胎上用含有氧化钴的颜料,在器物表面绘成图案,再施以明釉,然后经过1200至1300摄氏度高温烧造出来的釉下彩瓷器。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器物即呈现出白地蓝花,习惯上称为“青花”。伊犁的元青花凤首扁壶,器物胎骨洁白,通体施白釉,釉质莹润,釉色白中泛青,色泽凝重鲜丽,有晕散现象,浓重处形成黑色结晶斑,触摸之有凹凸感。整个器物采用装饰和造型融为一体的艺术技巧,造型奇特,别致新颖。

  元代青花瓷在中国瓷器史上十分重要,个个是精品,而青花凤首扁壶则是精品中的精品。

   中新社 记者:伊犁元青花凤首扁壶的发现对研究古代丝绸之路交往有何意义?由此见证了东西方交流过程中的哪些往事?

  安英新:元青花瓷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穿越地域、国家与民族界限,融汇中华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受到多国人民喜爱。

  资料记载,元青花瓷器全球存世仅400多件,国外如伊朗、土耳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博物馆收藏有200多件,国内考古发现和博物馆收藏有200多件。元青花瓷较多发现于中东地区,特别是其中的中东、西亚风格的青花瓷大件器物,都是当时为了适应当地生活习惯而特制的,这充分说明,这些青花瓷是元代景德镇窑专为中东地区需要而生产的出口产品,也反映了元代对外交流的盛况和文化融合的水平。

  青花瓷产生于唐代,兴盛于元代。研究表明,元代的青花瓷,色彩大多浓重、青翠、艳丽,这与使用西亚波斯的钴料有关。元代波斯的优质钴料通过丝路源源不断运往中国景德镇,再由景德镇的制瓷匠根据各地不同的审美习惯,生产出造型优美、色泽艳丽的青花瓷器,再通过陆路、海上丝路运往世界各地。伊犁的元青花凤首扁壶融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于一体,又将中西文化结合于一壶,是元代丝绸之路各国文化交流交融的重要见证。

元青花凤首扁壶。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 记者:伊犁元青花凤首扁壶的发现,对于研究元代新疆经济文化交流,有何作用?

  安英新:如此珍贵的元青花凤首扁壶出土于新疆伊犁阿力麻里故城遗址,绝非偶然。伊犁自先秦、汉唐以来就是连接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草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十三世纪阿力麻里成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也是当时察合台汗国的都城,因此阿力麻里是当时该地区最繁华的城市。

  阿力麻里,系突厥语“苹果”之意。阿力麻里是元朝时期的中亚名城,在当时的亚欧草原上地位举足轻重。由于地处亚欧中心地带,许多东来西往的使者、商旅行客,如欧洲人柏朗嘉宾、鲁布鲁克、海屯、马黎诺里、鄂多立克等,都留下了有关阿力麻里的记载。称其为“中亚乐园”“中央帝国之城”。元末明初,阿力麻里城逐渐荒废。

  近几十年来,阿力麻里遗址亦有大量元代时期文物出土,如察合台汗国金银币、叙利亚文景教墓碑、“莲花纹”青瓷、“沧海舞龙”青瓷盘等,尤以青花凤首扁壶的出土最为重要。阿力麻里遗址如此众多瓷器等文物的发现,进一步印证了伊犁作为元代草原丝绸之路商业贸易中心地位的繁荣辉煌。

阿力麻里故城遗址。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 记者:伊犁元青花凤首扁壶体现了怎样的“丝绸之路精神”?

  安英新:元青花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其绘画图案清新明快,器物丰富多样,制作工艺精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成为当时出口中东、西亚地区的重要商品。有学者认为,元青花凤首扁壶的造型源自晋唐时期的天鸡壶,并吸收了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辽金时期马镫壶的特征。

  元代青花瓷器虽然很大一部分用来出口中亚、东南亚等国家,但其图案纹饰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常见主题纹饰主要有动物、植物、主题图案等,动物有龙、凤、鹤、鹿、孔雀、鹭鸶、鸳鸯、麒麟、狮子、海马、螳螂、蟋蟀等,主题图案画有鱼藻图、人物故事图、莲池水禽图、庭院花鸟图、芭蕉竹石图等;其中人物故事图一般取材于元曲,如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萧何月下追韩信、蒙恬将军、四爱图、周亚夫细柳营、西厢记、岳阳楼、百花亭等;常见辅助纹饰主要有缠枝花卉、折枝花卉、卷草纹、锦纹等。

  伊犁处于古代丝绸之路黄金地段,也是古代中原和西域、东方和西方之间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重要舞台,带有鲜明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区域特点。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古老的丝绸之路必将重现昔日辉煌。伊犁出土的元青花凤首扁壶作为元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纽带,见证了中国精美的瓷器制作技艺和西亚波斯优质钴料的完美结合,成为丝绸之路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

  丝绸之路不仅是商业通道,还是人文社会的交往平台,多民族、多种族、多宗教、多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形成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丝绸之路精神”。(完)

  受访者简介:

  安英新,锡伯族,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研究员。主要从事伊犁文物古迹和清代伊犁历史的研究。曾承担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清史工程《图录·清代新疆图像资料》项目,担任《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志》文化、文物撰稿;担任大型辞书《西域地名辞典》、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重点项目《西域历史文化大辞典》《新疆古籍文献大辞典》编委、撰稿;在《文物》《中国钱币》《西域研究》《民族古籍》《满族研究》《东南文化》《新疆大学学报》《新疆文物》《新疆钱币》等杂志上,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个人事迹入选《中国当代文博专家志》。

【编辑:陈文韬】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