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向海泉州|精细保存、活化利用 打造世界遗产保护的“泉州样本”

发布时间:2024-11-14 13:27:00 来源: sp20241114

  走进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一幅《刺桐梦华录》映入眼帘,千年前刺桐港、刺桐城无尽的繁华尽收眼底,生动再现了宋元泉州港的多元共融之景。

  2021年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近年来,泉州以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为目标,大力推动世界遗产的活化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山海之美与人文之韵更好为发展增添光彩。

  不断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水平

  九日山祈风石刻、开元寺、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德化窑址……在马可·波罗的笔下,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走进泉州的22个遗产点,一街一巷、一砖一瓦,都能让人窥见当年“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盛景象。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做好保护工作,才能切实留住城市的“根”与“魂”。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向来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十分重视。2024年1月1日起,《“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条例》施行。该条例是泉州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制度化、法治化的又一成果。

  条例对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关于世界遗产的保护要求,从制度设计上对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体制、保护规划、建设活动管控、活化利用、法律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为泉州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古城是世遗泉州的核心地区。22处遗产点中,鲤城区集中了8处世界遗产点。如今,泉州实施遗产区、缓冲区、景观控制区的严格管控,古城被整体纳入遗产缓冲区。

  一城之内,处处皆景。据悉,古城集中着约300条古街巷和669幢传统历史建筑。金鱼巷“微改造”项目、中山中路综合提升工程、中山中路周边街巷综合提升工程、中山南路周边街巷整治提升工程等相继启动,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原则,用“绣花”功夫“润物细无声”地保留原风貌生态、提升人居环境,让古城真正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

  活化利用让“老”泉州有“新”传承

  万寿路、聚宝街、米铺巷……在古城的一条条小巷里,蕴藏着独有的烟火气息。2023年,城南庙会多次在天后宫、德济门广场举办,再现宋元庙会社戏景象,让市民与游客在生活中“触摸”历史,不断“解锁”泉州古城新玩法。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泉州对于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水平不断提升,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日益显著。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泉州接待游客6467.92万人次,比增43.2%,旅游收入741.45亿元。

  2023年7月5日,在申遗成功两周年之际,泉州古建音乐季在泉州府文庙拉开序幕。古建音乐季以古建筑遗产空间为舞台,以音乐为媒介,多维度展示世界遗产与艺术的千年对话。古建音乐季发起人姚瑛表示,在泉州这座古城,国际化的音乐、艺术与本地文化结合,更能呈现泉州的海纳百川特质。

  文化遗产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泉州发挥汇通中外的天然优势,以“世遗+”多维传播方式,立足泉州这个世界的码头、中国的窗口,生动讲好中国故事,积极传播中华文化。“宋元中国·海丝泉州”城市品牌标识的正式发布,海丝国际艺术节、中国电影编剧周、海丝泉州文学周等活动的生动演绎,向全世界传递了古老而年轻的中国形象,展现了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中华气度。

  泉州也在积极推动非遗瑰宝“走出去”。仅泉州市木偶剧团成立至今,便已到过全球近8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300多次交流演出活动。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等非遗项目也纷纷走出国门,众多非遗瑰宝为架起“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桥梁贡献了独特力量。

  南音悠悠未曾歇,海丝风华今再起。世遗泉州,向世界展示着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泉州样本”,让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和人文魅力,焕发出古典和现代的双重光芒。 【编辑:付子豪】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