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航空大学某场站:用创新托举“飞鲨”

发布时间:2024-09-07 00:58:47 来源: sp20240907

原标题:用创新托举“飞鲨”

海军航空大学某场站官兵正在运载弹药。 姜涛摄

海军航空大学某场站官兵正在运载弹药。 姜涛摄

夏日清晨,一个绿色信号弹划破长空,新一天跨昼夜训练拉开序幕:停机坪上,油料等各类勤务补给车辆来回穿梭,忙而有序;外场跑道上,多架舰载战斗机、舰载直升机接续起降……

这里是海军航空大学某场站。在人民海军航空兵序列中,这是一支特殊部队——他们托举“飞鲨”,甘当幕后;他们不上蓝天,却心系苍穹。2023年3月,海军党委专门为该场站记集体二等功。

转换思维 应对变化

近日,辽西大地,烈日炙烤下的某机场跑道上热浪翻腾。

“计时起飞!”随着塔台指挥员一声令下,两架歼-15舰载战斗机组成编队,喷出淡蓝色的火焰呼啸升空。

看到战机冲破气浪,奔向海天,该场站航空管制指挥员张成成思绪纷飞。“这几年,舰载机试训任务呈几何式增长。大量多空域使用需求与有限空域资源之间的矛盾,对航空管制提出了更高要求。”指挥间隙,张成成介绍,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舰载机飞行需求,他们推出空域精细化管理模式,创新提出一场多域、一域多层、一层多机的空域管理方法,确保舰载机安全穿梭在海天之间。

2018年,海军首个舰载战斗机训练团组建,舰载机飞行人才培养任务由部队转入院校。航母体系作战能力建设进入换挡提速期,场站的保障任务也随之成倍增长。

“舰载机飞行人才培养任务等不起、慢不得,必须真干实干抓紧干,用创新思维提升保障能力。”议训会上,场站党委一班人掷地有声。

提及这次议训会,该场站四站连电源分队长党小龙倍感振奋。他认为,场站党委的思路为战士们打了一针强心剂。

那年,该场站同时保障5到7个飞行单位,部队一时陷入超负荷运转状态。党小龙说:“当时,电源班总共12个人,连续两个月的昼夜同训,让我们‘压力山大’!”

“训练强度变得越来越大,为什么不主动作为,挖掘自身潜力?”面对严峻的保障形势,场站党委说。不久后,该场站官兵创新外场飞行保障联合值班机制,将“按单位提需求”转变为“按工作做计划”,实行勤务保障车辆“定点位,不定单位”。机制落地后,四站车辆在各个点位有序穿梭,党小龙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积极求变才能找到应对万变的‘最优解’。”该场站领导告诉记者,外场飞行保障联合值班机制的建立,正是他们主动作为,创新服务模式的缩影。

智能管理 提升质效

机棚内刚刚返航的舰载机旁,数辆保障车快速跟进,为再次出动做好准备;起飞线上,另一个驻训单位的舰载机已经就绪,随时听令升空……在该场站,这样井然有序的景象每日可见。这一切离不开场站综合保障能力的跃升。

前不久,一批飞行员开展航母资质认证考核。该场站通过在军港设置前置仓库,圆满完成伴随保障任务。

该场站航材股战士谢可雨告诉记者,由于海上临时补给航材十分困难,以往航材都是从本场运输至码头再上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该场站航材股与飞行单位、兄弟部队多方协调,建立前置仓库,实现航材智能化管理,航材伴随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近年来,该场站着眼舰载机多机型、同场次训练需求,主动对接飞行单位,加快保障指挥一体化平台、外场区警戒管理系统、智能化机棚等项目建设,逐步推动保障模式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提升保障精准化、精细化水平。

傍晚时分,天边的云霞投射出金色光芒,机场的轰鸣声依旧不绝于耳。此时,外场机务餐厅内,香喷喷的饭菜陆续上桌。走进后厨,不见炊事员繁忙的身影,只有3个炒菜机器人在紧张运转。

一个军需股如何保障数千人的餐饮需求?“繁重保障形势下,场站党委运用科技手段,破解保障难题。”司务长蒋向阳说,他们结合部队训练特点和官兵饮食保障需求,采购“炒菜机器人”,它可以存储上千道菜谱,具有语音提示、自动翻炒功能。600人的菜品,3台机器人同时翻炒,约20分钟即可完成。有了炒菜机器人,餐厅的保障压力得到有效缓解。

近年来,通过创新保障机制、引入智能设备,该场站官兵在托举“飞鲨”远航时,能力更强、底气更足。

场站“创客” 破解难题

深夜,海军航空大学某场站四站连车场内依然灯火通明。四站连战士王超正和战友们利用连队自主研发的检测设备检测电瓶电压。

“以往,我们检测一台电瓶需要造价5万多元、耗时20秒钟的检测仪,而现在我们自己研制的这款检测设备,造价不到400元、检测仅需4秒钟。”王超拿起一个看着不起眼的设备说道,在场站,类似这样的官兵自主创新成果还有很多。

为何场站“创客”能力强,积极性高?该场站领导坦言,基层官兵对装备的“脾气秉性”摸得最透,看得最清。场站充分尊重官兵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激发了基层解决保障难题的潜能。

“向外引进高科技,向内激发创新力。”该场站参谋长陈建介绍,这几年,场站向战发力,在引进先进科技装备的基础上,自主研发装备管理信息系统、跑道快速检查装置、飞机动态远程通报系统、油罐压力出油器、轮胎拆装助力车等20余个创新成果,并直接运用到了飞行保障中。

“C2位置有鸟群活动,高度18.5米,速度6米每秒。” 正在外场驱鸟的场务连驱鸟队队长臧明才果断按下手中遥控器,在指定位置,一键式驱鸟发射器发射4枚钛镭弹,使鸟群迅即飞离。

“过去,我们靠望远镜观察、靠枪声驱离鸟群,常常是驱完南边驱北边,跑断腿也应付不过来!”臧明才介绍,舰载机飞行员需要进行大批次、高强度的模拟着舰训练,这对场区驱鸟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他们已经引入探鸟雷达,并结合自主创新的驱鸟设备,实现场区鸟类探、观、驱一体化,为战机提供了安全的起降空间。

创新赋能,后方场站才能无缝对接前方战场。前不久,一批舰载机飞行学员取得昼间航母飞行资质,舰载机飞行人才培养能力持续提升。

航母资质认证仪式上,舰载机飞行教官曹先建说:“航母舰载机事业的每一次大幅跨越,都离不开场站官兵的日夜奋斗。他们很少有机会站在航母甲板上,却在‘飞鲨’腾空的背后,用一行行奋斗足迹,描绘出海天之上闪亮的打赢航迹。”

(姜 涛 朱庆磊 记者 张 强)

(责编:郝孟佳、李昉)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