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吉喆:就业、增收、消费是综合性问题 需各方共同努力

发布时间:2024-09-07 19:11:57 来源: sp20240907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原局长宁吉喆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

  就业、增收、消费是综合性问题 需各方共同努力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原局长宁吉喆。新京报记者 何强 摄

  全国两会期间,新京报记者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宁吉喆,就GDP增速目标、宏观经济政策调控、扩大消费与投资、就业、增收等多个话题,深入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宁吉喆说,“去年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来之不易。今年继续提出GDP增长5%左右的目标,这是鼓舞人心、有利于引导预期的目标,是积极进取、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

  报告指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宁吉喆说,“过去一年这个目标实现了,今年还要继续努力。就业、增收、消费不能简单归结为一个问题,它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从各方面共同努力去解决。相信随着我们今年目标任务的贯彻落实,能够解决好这个问题。”

  宁吉喆出生于1956年,曾任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主任,2015年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正部长级),次年兼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2022年3月任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谈 GDP预期增长5%左右

  有利于引导预期 经过努力可以实现

  新京报:此次听了政府工作报告,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宁吉喆:今年李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内容很全面,篇幅也很紧凑,政治站位高,说出了全国人民的心声。我认为,去年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来之不易。

  关于今年工作,目标任务已经明确,未来可期。李强总理在报告中也用了“未来可期”这样一个词。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报告,我作为政协委员还要深入学习讨论,在参政议政工作中遵循、贯彻、落实。

  新京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去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增长5.2%;今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目标是增长5%左右。你如何看这个变化?

  宁吉喆:去年年初提出GDP增速5%左右,但全年实现了5.2%,今年继续提出增长5%左右的目标,这是鼓舞人心、有利于引导预期的目标,是积极进取、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

  从生产方面来说,这是服务业、工业、建筑、农业等三次产业共同拉动支撑的结果。从需求方开始,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有序拉动、实现目标,特别是消费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工农业产品产量、外贸的进出口量规模都挺大,实实在在的实体经济支撑了目标的实现。

  从国际经济形势来看,去年美国GDP增长速度为2.5%,日本是1.9%,欧元区和欧盟增长0.5%。所以中国5.2%的增速在国际上还是处于领先位置。对于今年5%左右的目标,我很有信心。

  新京报:有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又到了关键时刻。你如何看?

  宁吉喆:从大的判断来说,我国正处在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动力转换的关键期。去年以来,我国又处于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的一个关键期。这两个关键期叠加在一起,就更加关键了。

  去年我们实现了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今年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这十分重要、十分关键。

  谈 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防止政策方向不一致造成合成谬误或分解谬误

  新京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各地区各部门制定政策要认真听取和吸纳各方面意见,涉企政策要注重与市场沟通、回应企业关切。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宁吉喆:去年有一些部门的文件在征求意见阶段,对企业可能造成了影响。但是总的来看,各部门政策的出台,还是遵循一定程序的。除了个别少数,大多数政策都要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后,再向社会公开以便实施。中央一直强调,要对政策的一致性进行评估,各项政策的出台取向要一致。我们现在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和巩固经济总体回升向好态势,大家都要一致起来,防止政策方向不一致造成合成谬误或者分解谬误,产生负面影响。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这样就能够从政策方面有利于我们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的实现。

  新京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取向,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如何看这三者的关系和节奏?

  宁吉喆:坚持稳中求进,是我们各项工作都要遵循的总基调。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此次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要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以进促稳,进就是要更多地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用深化改革开放的办法来促进经济发展,调结构、转方式、推改革、扩开放,这样的稳能够更有成效。当然,稳是进的基础,要在稳定增长、稳定就业、稳定物价的基础上推改革、促创新、促发展、促开放。

  先立后破,是因为我们改革发展当中还有很多探索的东西,在没有形成各方面共识、建立新的规矩以前,现有的管理办法或工作步骤不能随意废除,而需要先立规矩,再全面推进。破和立是辩证统一的,这次提出先立后破,我觉得很有针对性。

  谈 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本身也可以起到政策的效应

  新京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深化改革开放。2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也指出,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你如何看改革对宏观政策的影响?

  宁吉喆:刚才讲,要加大宏观调控政策力度,改革既是关键一招,改革本身也可以起到政策的效应,因为改革是体制机制的创新。相比一般的宏观政策,改革作用于微观主体,更能激发动力和潜力。

  中央深改委对今年的改革已经作了顶层设计,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社会各界都期盼这些改革措施今年持续发挥它的积极作用。46年来,我国之所以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靠的就是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现在我们进入新时代、新征程,要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在调结构、转方式、换动能的关键时期,继续前进仍然要靠改革开放这关键一招,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用专门篇章对改革提出要求,主要涉及企业改革、市场改革、财政金融领域改革三大领域。这些要求非常明确,例如要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活力,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都要发挥作用;要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落实金融体制改革部署,加大对高质量发展的财税金融支持等。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改革任务,我觉得要抓好贯彻落实。

  谈 消费与投资

  把消费投资结合在一起 促进投资消费良性循环

  新京报:去年接受我们采访时你说“过去三年我的消费大大降低了。”过去一年,你的消费情况怎么样?

  宁吉喆:我的消费肯定是恢复正常了。不光是我,你看大家外出旅游、看文艺表演、看电影、参加娱乐活动,客运有时候还一票难求。我也是大家的一分子,都恢复正常了。

  新京报:提振消费,你认为还有哪些堵点、难点?

  宁吉喆:首先是居民的消费能力问题,也就是收入问题;然后是消费环境问题。要保证服务质量,保证买卖公平,防止坑蒙拐骗,这都属于消费环境,必须努力打造和优化消费环境,这样才能克服消费障碍。此外,还有消费政策问题,重点是消费鼓励政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实施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促进政策,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消费政策。

  新京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如何看二者的关系?

  宁吉喆:有效益的投资就是那些投入产出比较高、资产负债率较为合理的项目,而不是那些收效低或负债高的投资。在产业创新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技术改造等领域,这样有效益的投资还是很多的,还要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具有综合效益的项目。

  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了支持消费和投资的重点领域,例如支持科技创新、新基建、节能减排降碳和民生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这都是有效益投资的体现。要统筹用好各类资金,防止无效和低效投资。

  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把消费和投资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有利于促进投资和消费的良性循环。总之,随着居民收入提升,消费结构呈现出一个转型升级的过程,生产结构和投资结构要相应调整,把有潜力的消费跟有效益的投资结合起来,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谈 增长居民收入

  让大多数人通过劳动和经营获得收入

  新京报:谈到增长收入,应如何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努力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

  宁吉喆:中国的居民收入主要还是来源于劳动,而劳动取决于就业,所以很重要的是要通过扩大就业保证居民劳动收入。因为劳动收入占全国居民平均收入的50%以上,当然还有经营收入、保障性收入、资产性收入等。

  这些要综合采取措施,让大多数人通过劳动和经营获得收入,对于一些需要基本保障的群众,通过社会保障来增加他们的收入,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要落实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居民收入能够保持合理增长。

  报告指出,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应该说,过去一年这个目标实现了,今年还要继续努力。收入增长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问题,需要从各方面共同努力去解决。相信随着我们今年目标任务的贯彻落实,能够解决好这个问题。

  谈 外贸外资

  新增外资企业大幅增长 外资对中国有信心

  新京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如何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宁吉喆:去年世界各国吸引外资总体都是下降的,中国利用外资处在一个稳定阶段。稳住外资,最关键的还是要营造一个有利于企业正常投资经营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去年我们对此进行调研,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一年多来,在中国注册的外资企业数保持大幅增长,说明外资对未来有信心。但也存在有一些产业转移的问题,有的是传统产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费用不仅上升而且土地越来越稀缺,使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成本更便宜的地方,这是正常的。但也有一些是因为外部复杂因素的变化造成的。我们要针对各种情况,更好解决外资企业在华营商环境问题,使中国继续成为外资的热土。

  去年国务院出台了24条文件,今年还将出台进一步加大吸引外资力度的文件,需要把这些政策落实到位。我们不仅是要稳住这些资金,而且是要稳住产业链条,其实这也是稳住相关的就业、稳住居民收入,这对沿海地区非常重要,对全国也很重要。

  新京报:谈到营商环境,去年你去企业调研,与企业家交流,他们表达最多的是什么?

  宁吉喆:说得最多也是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个稳定的营商环境。刚才讲外资需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环境,内资特别是民营企业同样也需要政策稳定、公平竞争、平等对待的营商环境,有一个合理的投资预期。这样企业家就会去投资、去创业、去扩大生产经营和再生产。

  新京报:稳预期最重要的是什么?

  宁吉喆:稳预期最重要的还是要抓落实,把党中央关于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创新发展这些政策措施,都落到实处,多行动、多落实来稳预期。

  一些企业家现在存在信心不足、预期偏弱的问题。我认为这里不仅有政策问题,也有市场问题,国内外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企业家信心也有一定影响。很多沿海地区企业面对国际市场,国际市场上现在订单少了,国内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各级政府需要为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创造好的条件,企业自身也要主动去开拓市场,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应对挑战。

  谈 民营经济发展

  为民营经济提供法治化的生产经营和投资环境

  新京报:去年国家发改委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今年2月,相关部门表示,加快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你如何看两个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

  宁吉喆:一个是工作层面,一个是法制层面,我觉得这两个措施非常重大、重要。国家发改委民营经济发展局已经在运行,国家发改委主要领导与民营企业家定期召开现场座谈会,民营企业家反映的情况,民营经济发展局可以及时反映到政府层面,对诉求起到一个综合汇总协调作用,达到一个好的效果。

  民营经济促进法更是一个根本保障问题,营商环境最重要是要有法制保障,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为民营经济提供一个法治化的生产经营和投资环境。

  谈 就业

  要适应需求、改善供给 但首先要扩大岗位

  新京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你如何看今年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目前存在哪些结构性矛盾?

  宁吉喆:大学生就业有个结构性的矛盾。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找工作岗位难;另一方面,一些岗位也面临招工难,例如人工智能、芯片等新兴行业生产研发岗位、企业技工岗位。因此要解决好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这个结构性矛盾也不光中国有。我们需要加强培训引导,学校针对需求去调整教学结构、开设新的课程,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就业。要适应需求、改善供给,但首先要扩大岗位,保持稳增长、稳就业。这个结构性矛盾,需要多方努力,协作解决。

  新京报:今年1月,国家统计局宣布调整完善分年龄组失业率统计,一是发布不包括在校学生的16至24岁劳动力失业率;二是增加发布不包括在校学生的25至29岁劳动力失业率。这背后有哪些考虑?

  宁吉喆:这是一个合理的调整。以前失业率统计,包括在校大学生这个年龄段,他们在校学习但纳入了统计范围。以前中国大学生少,这个指标刚建立的时候,没有这么多人,现在大学生人数对这个数字影响很大。新的统计把在校学习的学生去除了,我觉得这个调整是合理的。

  谈 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

  新京报:近期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研究部署的“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引发广泛讨论。你如何看这一部署?

  宁吉喆:居民使用的大宗消费品,不能适应网络化数字化绿色化低碳化发展趋势的,用起来不方便或成本高,就可用新产品替代。这既有利于调整生产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更有利于调整消费结构、扩大消费总量,是一举两得的事。

  新京报:你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

  宁吉喆:新质生产力,我理解它就是创新型的、质优型的、先进性的生产力。具体产业包括战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有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等,未来产业有人工智能、基因工程、量子信息等,也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传统制造业乃至农业领域,都有新技术引领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涌现出来。

  我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具有高科技、高效率、高质量特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能体现先进技术、颠覆性技术推动创新发展的这么一种生产力的新形态。

  新京报首席记者 何强

【编辑:房家梁】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