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如何繁花似锦

发布时间:2024-12-11 06:09:25 来源: sp20241211

  电视剧《繁花》热映,再度点燃了“Citywalk(城市行走)热”,带火了一连串文旅消费打卡地和特色餐饮店。

  除了“繁花热”,近期申城在文化消费领域,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现象?文化消费再升级,可以抓住哪些新机会?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浦江人才曹祎遐带来她的观察与思考。

  想把流量变留量

  先要读懂“新消费”“Z世代”

  城市周刊:最近,几乎与电视剧《繁花》的热映同期,申城文旅消费迎来一波小高潮。伴随着“繁花热”,借力者有之,冷静深思者亦有之。如何把电视剧《繁花》热映聚集起来的“流量”转化为真正留得下、行得远的人气和热度,成为热议的话题。你研究申城文创产业与创意经济发展多年,怎样看待申城近期在文化消费领域的进展?

  曹祎遐:因研究所需,我一直比较关注上海商业、文化、旅游、体育领域的消费数据。

  简要来说,从2023年五一期间、中秋国庆期间、2024年元旦假期期间的线下和线上消费数据可以看出,上海消费总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外来消费量的增长极底盘已基本筑成,以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为主要客源。从时间上来讲,节庆、假期消费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从空间上来讲,商圈消费成为消费主力。

  通过消费数据还可以看出,在上海完成的各种商业、文化、旅游、体育消费行为,已经从白天向夜间延伸,从周末向周中延伸,从旺季向淡季延伸,过往因季节、节庆等因素产生的消费曲线正在拉平。

  纵观上海消费市场,文化创意要素已逐步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关键要素之一,在成为科技创新策源的内在动力、高端产业引领的重要领域、开放枢纽门户的核心引力等方面逐步发力,也在上海商业、文化、旅游、体育等领域触发新的消费业态、模式和生态。

  讲到消费必然要讲到需求。客观上来讲,目前上海商业、文化、旅游、体育消费主要的新增长点来自年轻人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抓住年轻人的消费特点和趋势,就是抓住了“新消费”的潜力和未来,就是抓住了整个市场。

  城市周刊:“新消费”究竟“新”在哪里颇受关注,也非常值得跟踪研究。

  曹祎遐:是的。从我个人的观察和研究来看,如今想要把流量变留量,首先要读懂“新消费”“Z世代”。

  从需求端来讲,消费行为的背后是生活方式和潜在的消费需求。尽管“银发经济”体量也很大,但老年人群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很难轻易地被影响和改变。

  相较而言,年轻人会把消费看作探索人生、探寻自己生活追求的必经过程,积极尝试各种新生事物的愿望很强。这决定了年轻人的消费潜力一定是比较强的。关键就看市场上的方方面面能否通过积极的探索,与年轻人的身心特点和需求共振,抓住当下这批年轻人的消费特征。

  在我看来,当下以“Z世代”为代表的年轻一代的消费特征,至少可以包括:重视正能量的汲取、强烈的社交与陪伴需求、张扬的个性表达。

  最近,各种收费性质的Citywalk项目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就是一例。背后是年轻一代深入了解城市传统和历史文化内涵的诉求,是他们对知识和有深度的智力活动发自内心的认同。

  一段时间以来,从豫园商城以“东方生活美学”为主题探索商业新业态,到醉白池公园、方塔园、云间粮仓等“传统景点”频频发力,围绕节气、节庆等节点,打造全新的文化艺术节、文化游园活动,想必也是看到了年轻一代对生活仪式感、场景氛围感的注重,看到了他们走进城市重要文脉所在地背后强烈的社交需求。

  年轻人对个性表达的诉求、对潮流的追崇,在他们对主题乐园、各类健身跑活动的喜爱中也可见一斑。无论是上海欢乐谷街头红人节、上海影视乐园旗袍文化艺术节、上海迪士尼乐园新推“疯狂动物城”主题园区,还是“乐游上海·迎新跑”系列活动带来的多项奔跑活动,持续点燃年轻市民游客的运动激情和活力,都埋藏着读懂“新消费”“Z世代”的密码。

  “必有一款适合你”背后

  是对需求的深透理解

  城市周刊:随着“新消费”“Z世代”的需求潜力逐渐被看到和重视,消费新增长点得以彰显,文化消费领域的创业者、打造者、引领者怎样才能比较成功地接住这波机会?

  曹祎遐:一些市民朋友曾与我交流,他们去英国、日本、韩国等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国家旅行,对那里几乎“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演出”“月月有节庆”带给游客的满足感印象很深,问我他们到底是怎样做到的?

  我在英国访学过一段时间。让我印象很深的是,在英国很多城市、城镇街头小店(包括但不限于书店、音像店)的收银台、货架等明显位置,总摆放着一些设计精美的单页。从整个国家的文化活动资源,到当地的文化活动枢纽、交通出行安排,大致上都会以类似“文化日历”的形式罗列出来,供感兴趣的人取用。对照着具体的月份、周次、日期,读者就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文化日历”看上去基本上是排满的,几乎每天都有活动可以去参加。

  在我看来,这项工作能做得好,一方面是当地文化创意产业对受众需求的深透理解、洞察、细分和研究,另一方面可以看出他们在信息整合上做得非常好。这里所说的信息整合不仅指信息收集得全,还包括信息的梳理、信息与信息之间的串联做得很好。经过深度整合的信息,不仅体现出专业、周到的服务意识,还能体现出串联资源、设计路线、提供高品质深度游产品的能力。

  这样做会导向两个良性的循环:游客玩得尽兴,感到收获满满,印象良好,复游率、复购率高;鼓励倡导景点之间展开深度联动合作,既分享了客流商机、分担了客流压力,又拉平了消费曲线、减少流量大起大落的发生。这样的业界发展机会共享状态,是十分值得我们借鉴和探索的。

  “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演出”“月月有节庆”“必有一款适合你”状态的形成,离不开政府层面设立相关的工作机制予以引导、整合(如引入多方专业机构作为合作者、寻求更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等),在制度上进行一定程度的顶层设计,促成社会方方面面资源的整合与合作。

  无论是文化创意产业,还是新型文化业态集群,要形成“事业和产业两条腿走路”的优势叠加,一定要把相关资源、事业合作伙伴都看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这个生态系统的形成,离不开来自政府方面的引导和制度机制配套。在形成成熟的制度机制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但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也是调整的过程,是转向更好状态、促成更多深度联动的机会。

  这里所说的“联动”除了旅行路线上的串联、活动资源信息的整合,还可以包括节庆景点的串联、国际性节展品牌矩阵的构建。

  之前,我看到日本京都有一部短片做得挺好,叫《在京都小住》。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在东京工作生活的女性白领。短片从她的视角出发,讲述了她到京都拜访亲友,在亲友的引领下游览、到访、体验风景名胜、百年老字号、历史文化遗存的过程。这部片子突破了传统的城市宣传片的构思,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以讲故事的语态,串联起地方文化中的特色元素和亮点,让观众感受到平易近人的可爱。

  上海也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在传播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方面,也可以尝试类似的手法,让我们的故事以一种更国际化的现代表达方式传递出去。

  相信十年磨一剑的力量

  机遇总是在融合中显现

  城市周刊:一部电视剧《繁花》的热映,短短数周间,在上海文旅消费领域引领起一番新气象。此前,上海也有不少重磅展览、文化节庆活动掀起一波文旅消费小高潮。很多市民禁不住关心:小高潮来了以后,怎样才算接住这波“天时地利人和”?有没有可能让电视剧《繁花》、上博“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这样的精品项目,在引发一波热度之余,停留得更久一点,释放更持久的魅力和影响力?

  曹祎遐:作为一名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者,我最近也一直在思考,我可以从电视剧《繁花》的热映中得到哪些启示。我觉得首先的一条启示是,要相信“十年磨一剑”的力量。

  电视剧《繁花》的收看热潮终会转淡,但随着它在制作过程中的一些故事、细节得到演职人员的转述和传播,很多人都感受到了制作团队“十年磨一剑”背后有真功夫。这在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精神产品消费习惯受到短视频影响颇深的时代背景下,更显可贵。

  电视剧《繁花》让我们看到,一部经过了时间打磨的作品就是不一样的。剧组为每一个场景都做足文史资料收集工作,甚至为剧中每一道菜的出现做足研究工作。剧中对20世纪90年代流行音乐元素的调用、埋梗的手法都可以供大家玩味半天。凡此种种都会给文化创意工作者带来启发。这会让大家更相信用心的创作终究会迸发出非一般的影响力。

  在文创研究领域,有个研究方向叫作“现象级展览和作品”的周边消费。从短期来看,周边消费要蓬勃发展,离不开工业链的成熟度和强大的工业化能力。再好的创意,都要靠强大的工业化能力、精准的工业生产能力,把创意变为产品。而如果没有成熟的工业链对工厂里生产线随时、灵活的调度,很多产品是没有办法进行很深的精加工的。新型产品的开发更是离不开技术的革新、工艺的创新。

  而从长期来看,周边消费的兴起与持续进化离不开文化创意产业整体的发展与壮大,离不开文化创意产业各条线、模块上的通力合作,一起探索长期运营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电视剧《繁花》片尾的工作人员名单很长,有心的观众可以看出,一部大制作得以完成背后,是多方多元主体参与的成果。是怎样的工作机制,帮助如此多元的合作方达成合作,完成专业度极高的创作,是值得学习和研究的。

  国外现在有一些创意网站非常受欢迎。有的用户上去售卖自己的创意,有的用户会利用相关的应用模块,评价市场上一些新出来的产品,通过给新品投票,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这些平台的存在体现了现代产业发展“注重融合交叉”的特征。这些平台的创立者相信,机遇总是在融合中显现,创意总能在不断交叉、渗透的过程中对接需求和智慧,找到更好更合适的表达呈现方式,孕育、迸发出更大的活力。

  正如不同产业总是在不断渗透、交叉、迭代、更新中,慢慢走出一条更为成熟的发展路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是如此。我们需要做的是遵循这些规律,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促成更多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

  解放日报记者 柳森 【编辑:李润泽】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