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张志安:城市传播为何是国际传播核心议题?

发布时间:2024-09-20 02:07:48 来源: sp20240920

   中新社 杭州7月15日电 题:城市传播为何是国际传播核心议题?

  ——专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副院长张志安

  作者 张斌 王题题

  立足当下全球互联网平台兴起的新形势,以城市传播为路径、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叙事的国际传播迎来全新机遇和实践空间。城市传播为何是国际传播的核心议题?“出圈”城市的背后体现哪些国际传播的规律?围绕这些话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副院长张志安近日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在国际传播研究过程中,您为何提出“城市传播是核心议题”?

  张志安:在人类文明现代化进程中,城市扮演着核心角色。自城邦时代起,文明的积淀便与城市紧密相连。无论是古希腊的雅典、古罗马,还是现今的北京、巴黎、伦敦、东京、纽约,这些重要城市都以其独特的影响力,在人类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彰显了城市在文明交流中的关键地位。

  城市不仅是文明的见证者,更是现代生活的聚集地。从时间维度看,城市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即便建筑已逝,地标仍存,那些曾发生过的重大事件,让人们在踏足之时心生敬畏与好感。从空间维度看,城市已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主要舞台,尤其是青年一代,他们向往城市的生活节奏、文化氛围与发展机会。

  因此,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角度看,城市都是文化和文明的重要载体与体现。它们不仅是国际传播的核心议题,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的桥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城市的作用愈发凸显,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就是湖州城市传播中的优秀实践案例。众所周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是余村最知名的标签。余村还摘下了联合国人居奖、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等奖项、称号。在生态环境成为国际传播中最具共识度和认知度话题的背景下,其也成为“看见美丽中国”的独特窗口。

俯瞰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夏日景色。谢尚国 摄

  如今,城市在国际传播中越来越重要了,它既关联国家宏观治理,又深入公众日常生活。数字化时代,城市成为数字社会连接的关键载体。城市的国际传播融合宏观与微观,又与青年创业和消费生活紧密相连,展现亲和力、感召力与共通性。

   中新社 记者:近年来,中国的城市传播有不少亮点,一些城市成为“爆款”而“出圈”。这折射出哪些规律,对城市传播从国内到国际有何启示?

  张志安:近年来,因“烧烤文化”走红的淄博、凭借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和体育活动吸引游客的榕江、因麻辣烫独特口味和特色吸引食客的天水等城市,凭借短期的流量关注成为网红城市。

  此外,如上海、杭州、广州等城市,不仅拥有网红基因,更具备持续吸引青年的经济实力和优质生活条件。这些城市的文化底蕴深厚,让人们在这里找到价值观和身份的认同。

浙江杭州的西湖风景。马立群 摄

  对于城市传播而言,如何平衡短期流量与长期吸引力,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不同城市资源禀赋各异,但共同的目标是将流量转化为持久的人流。线上线下的互动关系日益重要,数字化手段在了解、探索、分享城市资源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未来,城市的标志性景点、热门打卡地、网红博物馆等,需要构建一套“可导航数据库”,将数字化传播与线上线下体验无缝对接,这是城市传播的创新之道,更是提升城市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核心所在。

  此前,出于对建筑和文化的热爱,我尝试体验城市文旅探索者的角色,致力于研发独特的打卡线路,甚至亲身尝试导游的角色。我所居住的上海徐家汇地区,汇聚了光启公园、徐家汇书院、徐家汇公园等丰富多彩的历史人文景观。我经常在此漫步,多次带领外地朋友白天或夜晚穿梭于这片区域,并根据他们的不同身份,策划不同线路进行讲解。这种实践让我同时体验导游、学者与传播者的角色,使我深感乐趣。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城市传播都需重视这些要素,人物的故事、时空的逻辑、文化的魅力,以更好地展现城市的魅力与活力。

   中新社 记者:从国际视野看,城市传播有哪些优秀案例可供借鉴?这些案例背后有哪些共同的经验?中外城市如何就此实现互学互鉴?

  张志安:谈及国际传播,巴西的一部宣传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部作品以贫民窟为起点,巧妙穿越至繁华的现代都市,运用新颖的城市穿越视角,在跳跃的建筑间展现了新旧交织、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的壮丽画卷。它巧妙地将贫穷落后的过去与现代发展的现在相融合,令人难以忘怀。此外,云南大象迁徙的国际传播,生动地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近年来,众多网红城市的崛起也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这些城市并非依赖于传统的标志性景观,而是通过展示独特的生活场景和体验,吸引了众多目光。无论是淄博的烧烤香气四溢,还是天水的麻辣烫辣中带香,它们都以独特的方式传递着一种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拥有强大的情绪价值和体验属性。

山东淄博烧烤顾客盈门。王子瑞 摄

  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城市在网上的走红与其生活和体验场景紧密相连。情感关系与空间要素的交织构成了城市传播的核心要素,预示着生活场景的传播将成为城市获取流量的重要手段。这种内容对于国际传播同样具有深远意义,它展现了中国人真实的生活观和价值观,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途径。

  未来的城市传播,应更加注重情感传播和场景营造,同时加强线上线下的互动和连接。通过优化支付便利、签证等政策措施,吸引更多外国友人走进中国城市,亲身体验城市的生活和文化。这样,城市传播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和意义,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促进交流和理解的重要桥梁。

   中新社 记者:短视频时代,城市形象愈加以具体的人、事、物呈现进公众视野。您认为,未来城市传播应如何把握国际传播的主流形式,借势而行?

  张志安:我们必须正视两个重要背景。首先,媒介化已无处不在,我们已从“生活中的媒介”转变为“生活在媒介中”。从主流媒体到社交网络,从5G到元宇宙,连接本身正使一切形态与交往媒介化。传播的本质正回归于连接,学科边界需进一步打开,这是传播领域的一大变革。

  其次,数字化浪潮带来了普遍的数据化,数据成为连接与传播的核心驱动力。生成、共享、管理和创造数据,已成为今天传播连接的主导逻辑。

  今年4月初,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举行由浙江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中共安吉县委、安吉县人民政府、浙江传媒学院浙江省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办的新时代国际传播余村对话活动。以活动上分享的经典国际传播案例《“非洲媳妇Rose”国际传播品牌打造》为例,9年前,来自非洲乌干达的Rose不远万里来到浙江丽水遂昌,与质朴善良的吴建云喜结良缘。Rose以吃苦耐劳、善良大方的品格感染了很多人,通过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圈粉”千万。从此,这个“一带一路”上民心相通的故事,也牵动着很多中外网友的心。

2024年4月,新时代国际传播余村对话在浙江安吉余村举行。 图为对话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对城市、媒体和个人而言,这都意味着我们需要以更开放的心态面对变化,以问题为导向,打破学科界限。未来城市传播应紧跟媒介化与数字化的步伐,以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实践,把握国际传播的主流形式,让城市形象更加鲜活、立体地呈现在世界面前。(完)

  受访者简介:

   张志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学位委员会副主席,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副院长、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专委会理事长、舆论学专委会副理事长。曾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国家高端智库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领域包括数字新闻业、应用新闻传播、互联网平台与治理等。

【编辑:房家梁】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