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布局培育未来产业

发布时间:2024-09-19 09:52:09 来源: sp20240919

  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日前更新的信息显示,工信部高新技术司设置了“未来产业处”,这是国家部委首次为未来产业专门设置的业务主管机构,此举意味着未来产业已进入国家产业布局规划。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这一产业的特点表现为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前景广阔,在孕育生成的过程中应抓住关键,在集聚高端要素、优化市场环境、培育产业生态等方面持续发力。

  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是未来产业的“金种子”。产业的前端是产品,产品的前端是技术,“技术—产品—产业”是一条通行的产业化路线。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源头,也是科技创新的种子。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就得靠加强基础研究,对于发展未来产业尤其如此。当前,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的特点越发明显,应特别重视原创性、颠覆性的底层技术。

  创造丰富的应用场景是关键。我国人口众多、区域广阔、产业完备,这都是大国所独有的,为形成应用场景优势奠定了基础。场景应用是技术落地转化的必经途径。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科技成果的孵化转化和应用设施,包括概念验证中心、小试中试平台、应用场景基地等。

  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是产业的内在要求。未来产业不能是高耗能高排放的,应是生态友好的。在能源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的背景下,未来产业要为解决这一全球问题提供新的答案,发挥主力军作用。

  体制机制创新是重要保障。未来产业代表着新质生产力,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应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统筹。创新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模式,坚持以贡献为核心的科技评价激励导向,采取“里程碑式”管理方式,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助力更多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人才和企业是基础支撑。随着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对拔尖创新、复合型创新人才需求越来越多。通过追踪科技和产业发展新趋势,以及对“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的人才队伍、战略科学家以及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可以培育出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创新主体,成为全球未来产业发展的引领者。

  综上所述,应多举措施策,科学布局发展未来产业。一方面,需要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等微观主体不断创新;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部门提前规划引导、科学政策支持,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共同培育和驱动形成未来产业“主干道”。政府应重点支持周期长、风险高、难度大、应用场景相对较窄但却是关键的战略性项目,一体化布局开放式创新平台、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产业投资基金和应用场景示范。要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鼓励和引导形成产业私募基金、风险投资等市场主导的新型金融产品体系。

  需要创新发展,但不能搞重复建设。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聚焦具备比较优势的科技领域,部署更多研究资源,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巩固和强化领先优势。在国家层面,要围绕“链”“圈”“群”做文章,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创新生态圈,形成未来产业集群。鼓励各地结合自身优势自主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和路径,在科教资源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建立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布局一批国家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

  此外,还要深入理解未来和传统的关系,注重未来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创新,注重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责编:王震、陈键)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