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增量提质拓空间

发布时间:2024-09-17 09:30:30 来源: sp20240917

  近期,上市银行陆续披露2023年年报,各家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表现令人关注。专家认为,绿色金融被列为建设金融强国的“五篇大文章”之一,可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绿色金融已经成为推动绿色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深入推进,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呈现蓬勃发展、快速壮大的趋势,绿色正逐步成为银行业高质量发展鲜明的底色。

  规模快速增长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绿色金融发展,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已形成以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为主的多层次、多元化绿色金融市场,为服务实体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0.08万亿元,同比增长36.5%,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6.4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8.48万亿元。

  绿色金融也成为上市银行重要的增量业务发展方向。根据年报披露的数据,2023年,六家国有大型银行的绿色贷款余额约为17.9万亿元,同比增幅超42.6%。其中,中国工商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近5.4万亿元,较上年年末增加1.4万亿元;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的绿色贷款余额均超过3万亿元,分别为4.05万亿元、3.88万亿元和3.11万亿元,较上年年末增加约1.35万亿元、1.13万亿元和1.12万亿元;交通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绿色贷款余额为8220.42亿元和6378.78亿元,分别较上年年末增加1866.10亿元和1413.20亿元。

  “绿色贷款快速增长是需求、政策、供给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结果。”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从需求方面看,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色经济、绿色产业快速发展,为绿色贷款快速增长提供了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从政策方面看,针对发展绿色金融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发展的支持,推动供给和需求有效融合对接。从供给方面看,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围绕“做好绿色金融这篇大文章”,围绕客户需求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增加绿色贷款信贷投放,满足客户合理融资需求。预计未来绿色信贷仍然会保持较高增速。

  除了绿色贷款保持快速增长外,绿色债券投资及承销业务增速也较快。工商银行2023年新增投资人民币绿色债券904亿元,年末绿色债券余额为2732亿元,同比增长33.5%;新增投资外币绿色债券4.29亿美元,年末余额为12.7亿美元,同比增长36.27%。农业银行持续加大绿色债券投资力度,截至2023年末,该行自营绿色债券投资规模为1443.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8.7%。邮储银行加大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产业倾斜力度,人民币绿色债券投资余额较上年增长70.15%,外币绿色债券投资余额较上年增长117.32%。

  绿色债券承销方面,中国银行2023年承销境内外绿色债券发行规模5554亿元,其中,承销境内绿色债券发行规模3416.58亿元,承销境外绿色债券发行规模297.60亿美元。建设银行2023年参与承销境内外绿色债券76期,发行规模折合人民币达2199.78亿元。工商银行2023年完成承销包括绿色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社会责任债券等各类ESG债券95只,募集资金4500.90亿元,主承规模1128.75亿元。

  “工具箱”持续丰富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扎实开展“碳达峰十大行动”。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核查能力,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这意味着绿色数据基础设施将加快完善,由此也将推动绿色金融量质的明显提升。一方面,碳市场扩容将助力碳资产流动性的提升,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碳金融的发展。另一方面,发展绿色金融离不开有效的绿色数据信息披露,未来依托数据创新转型类等金融产品的市场将逐步扩大,使绿色金融更好支持绿色生产力的同时,转型金融的发展也将迎来新的机遇。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分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分别为13.09万亿元、7.87万亿元和4.2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2%、38.5%和36.5%,比年初分别增加3.38万亿元、2.33万亿元和1.23万亿元。分行业看,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绿色贷款余额7.32万亿元,同比增长30.3%,比年初增加1.82万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绿色贷款余额5.31万亿元,同比增长15.9%,比年初增加7767亿元。

  这些领域绿色贷款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各家银行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持续深化创新实践。例如,农业银行丰富绿色金融重大项目库,加大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生态环境、清洁生产和绿色服务等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还创新推出绿色普惠贷、海洋牧场贷、和美乡村贷等区域特色产品,推广应用乡村人居环境贷、绿水青山贷、生态共富贷、森(竹)林碳汇贷等产品。并且积极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中国人民银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截至2023年末,累计向1266个项目发放碳减排贷款1760亿元,带动减少碳排放4538万吨。

  记者还了解到,邮储银行也在持续产品创新,该行广西分行在广西南宁落地了全国首笔“碳减排支持工具+可持续发展挂钩+数字人民币”贷款场景业务。此笔贷款发放对象是广西一家专注于传统能源和新能源投资运营的大型国有企业旗下能源产业投资运营公司。公司在项目建设期内获得邮储银行资金支持,该笔贷款用于总装机容量8.48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估算该项目年均发电量807.79万千瓦时,与目前的燃煤火电厂相比,该项目每年可节约标煤2463.75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053.64吨,节能降耗及环境效益显著。

  科学处理“破与立”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成效亮眼,但仍存在优化空间。”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认为,国内绿色金融标准尚未达成一致,与其他国家的标准也存在一定差异,影响绿色金融业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信息不对称问题依然存在,企业主体绿色信息披露的主动性有待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对绿色项目的分析识别能力不足,绿色信息沟通机制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加剧绿色金融领域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绿色金融产品供给与需求不匹配,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与传统金融风险相比,气候风险来源广、期限长、作用机制更为复杂,对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如何突破传统金融模式的束缚以及现存问题的牵制,进而推动金融行业进一步强化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持?

  立足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顶层设计。针对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痛点和难点,就优化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强化以信息披露为基础的约束机制、促进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发展等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表示,《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中长期目标,为我国金融机构及监管部门提供了“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的系统性指导。

  杜阳建议,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指导意见》要求,持续完善绿色金融发展规划。应积极参与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与监管部门保持密切沟通,了解绿色金融政策走向和监管要求,同时表达自身在绿色金融发展中的诉求和建议,持续优化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此外,应提升绿色金融信息披露质量,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国内同行做法,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可靠性;结合国家环保政策和产业政策,对绿色金融业务进行环境效益评估,量化绿色项目的影响,为信息披露提供有力支持。

  “在做实做深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优势业务的同时,还要发挥综合经营优势,持续拓展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在杜阳看来,可依托集团保险子公司或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绿色保险产品,帮助企业应对高碳转型过程中的潜在风险;积极参与绿色金融衍生品市场,如碳排放权、碳配额等交易,为企业提供碳市场金融服务。(本报记者 勾明扬)

  来源:经济日报 【编辑:曹子健】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