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进行时)越夜越美丽 暑期“夜经济”促文旅融合提质

发布时间:2024-09-05 23:25:21 来源: sp20240905

   中新社 北京8月19日电 题:越夜越美丽 暑期“夜经济”促文旅融合提质

   中新社 记者 应妮

  在刚过去不久的立秋和七夕,观众晚间来到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可以开心地逛非遗市集,也可以试穿汉服拍照,还可以体验非遗手工艺,亲手尝试古法制玉、敦煌石粉彩绘技艺(壁画临摹)、纸笺加工技艺(流沙笺团扇制作)等非遗项目。连续四天的“博物馆奇妙夜”,全馆一层和四层的5个展览、相关非遗手工艺体验、文创商店、咖啡文化空间、主题邮局等区域都对外开放。

8月7日至10日,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推出“立秋·七夕”主题系列夜场活动。图为外国游客在现场体验“穿着汉服逛博物馆”。  (中国工艺美术馆供图)

  原创舞剧《唯我青白》日前刚刚完成首演。这部讲述陶瓷文化故事的舞剧,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和景德镇陶文旅集团等共同出品。在立项之初,双方已就“巡展+巡演”的模式达成共识,力求推动陶瓷文化传承创新。白天看展,晚上看演出,让观众全方位体验悠久的陶瓷文化。

  炎炎暑期,文博场馆夜间开放、景点夜游、看演出等新型旅游方式层出不穷,让人看到文旅消费的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

  在北京,夜间的亮马河成为北京城的一条风景线,新增的水上游船游览路线融入了运河文化旅游中。如今,亮马河已实现18公里滨水绿道贯通和6公里旅游通航,串起“1河2湖24桥18景”。从友谊桥乘船东下,经蓝梦桥、水碓桥,过琉璃桥、饮马桥……游客可穿越十个创意光影场景,体验科技感与光影美感,感受“船在水中走、人在画中游”的魅力。

民众乘船游览亮马河,欣赏24桥18景,观看美轮美奂光影秀。(资料图) 中新社 记者 赵隽 摄

  “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张学友、刘德华的演唱会一票难求,歌迷打“飞的”去现场见偶像;舞剧《只此青绿》在巡演过程中,主创们见到不少“三刷”“五刷”的粉丝;事实上,现在人们奔赴一座城的理由越来越多,剧场、美术馆、博物馆的开放式行李架常常被行李箱占满,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不少人的常态。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如是描述都城夜间繁华景象。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在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每晚上演,上百万盏精致灯笼点亮大宋不夜城,游客沉浸式体验国风国潮,感受宋人风雅。

  暑期多个城市的夜游热度持续攀升。从灯火辉煌的景区地标,到热闹非凡的夜市小巷,从大西北的鸣沙山万人星空演唱会,到海边凉风习习沁人心脾,暑期“夜经济”正持续促进各地文旅融合发展,提质升级。相关数据显示,重庆洪崖洞、长沙南门口小吃街、北京南锣鼓巷、西安大唐不夜城步行街、上海新天地等地的夜游热度居高不下。

  日前的2024年全国暑期文化和旅游消费季主场活动现场发布了“第二批、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消费指南”,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已达345个,它们基于自身文化、历史、人文风情、地域特色等,植入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文旅业态,带来满满人气,成为当地民众和外地游客消费首选。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教授黎耀奇指出,文化元素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旅游元素释放文化产业经济价值,文旅深度融合有助于更好实现文化繁荣和旅游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他特别强调,文旅融合不仅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叠加,而且要在理念、机制、资源三个层面实现协同,达到“1+1>2”的效果。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在引领、支撑文旅融合发展上的重大作用。”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要向科技要动能,让“诗”和“远方”更好联结,让生活更加美好。(完)

【编辑:于晓】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