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换上新设备(年中经济微观察)

发布时间:2024-09-18 10:27:29 来源: sp20240918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等

  图为新建的钻攻切铣专用加工车间。   梁小菊摄(人民视觉)

  投入500多万元,生产效率提升25%。数字化转型这笔账,四川绵阳三台县永明镇朝育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辜晓林觉得值。

  每隔1秒,气动数控冲床按压一下,第四次时,一件孔数均匀的端板便可成型。车间里,操作工黄晓莉在机床前利落地挑拣成品。

  “设备更新后,省心不少。”辜晓林说。

  辜晓林2016年开始琢磨数字化转型,“市场竞争激烈,要想生存,必须转型。”在前往东部省份参观一家智慧纺纱工厂后,这个念头愈发强烈。

  转型过程却充满挑战。从外地高薪聘请的技术人员,对企业产品不够了解,改造设备时顾头不顾尾;投入资金升级生产线,却无法量产,20多万元打了水漂……“有的专家建议整合设备,单款产品生产效率是上来了,可我们还有其他100多种产品。有的主张机械联动,万一后续设备故障,生产线全得停。”辜晓林说。

  意识到不能当“甩手掌柜”,辜晓林开始精打细算。凭借物理专业基础,他深入研究生产线,结合企业需求,寻找能改进的地方。“头一件事就是改设备!不是上新,而是给老机器加新功能,设备添了传感器,模具整合成一副,从而节省成本。”在辜晓林看来,中小企业资金有限,数字化转型,钱要花在刀刃上。

  投入不大,改造后的8台气动数控冲床却能整合传统生产工序。“过去脚踩一下,机器才动一下。现在全自动,生产效率高,我们也轻松了。”黄晓莉说。

  车间一侧,放料、打孔、切割,一气呵成。在4个红色机械臂操作下,空调零配件批量产出。与旧机械臂相比,这组今年3月上新的设备,能对机床进行双臂同步操作。

  缺人缺技术,是转型中最大的“拦路虎”。“多亏政府帮忙,助企专员协调,这才解决了难题。”辜晓林说。

  为推动企业更好实现“智改数转”,永明镇组织专家团队“一对一”上门巡诊和指导。建立辖区13户重点企业镇级领导联系清单,全力提供政策支持。专门对接朝育机械的,是永明镇人大副主席王晶。

  听说企业的困难后,王晶和三台县工信局专员一道赶往企业。协作机械臂安装时出现问题,容易出现撞机风险,王晶和专员找来编程人员助力,设备调试好后,效率翻番。智能设备若是故障,厂里缺少维修人员,专员又帮忙对接智能设备维修团队,提供解决方案。

  7月1日,企业物联网系统上线。打开手机,轻点软件,原料、库存、产量等信息一目了然。“每个员工、每台设备、每天生产多少产品,全都一清二楚。”指着手机上的设备状态信息,辜晓林说。

  过去,纸质清单数据更新不及时,人工统计疏漏难免。如今,物联网系统自动抓取设备数据,准确管控产品质量,成为整个生产环节的“中枢神经”。设备检测后,会对不合格产品报警,人工立即查找原因并第一时间将问题反馈给后台,产品合格率大幅提升。

  物联网要稳定运行,还得解决机房网络通信问题。在王晶的协调下,原本半个月才能架设好的接口网络专线,只花了一周便解决了。

  如今,朝育机械的车间里,处处可见数字化设备。数字化转型后,企业产品能耗降低30%,成本节约35%,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8%。

  前阵子,辜晓林接到绵阳市经信局带来的好消息:企业“金属制品精品制造智能生产线数字化建设”项目被列入绵阳市2023年度企业数字化改造典型案例。“会有50万元奖金呢!10月以前,我们打算再投入改造30台机械设备,继续提高生产效率,这笔钱正好派上用场。”辜晓林充满期待。

  

  本期统筹:吕  莉  

  版式设计:汪哲平

  《 人民日报 》( 2024年07月21日 02 版)

相关报道:

拥抱数字化 勇敢去转型(编辑点评)

(责编:岳弘彬、牛镛)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