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我的中华文化情缘

发布时间:2024-10-31 06:17:40 来源: sp20241031

  2023年,中国举办了中国—中亚峰会、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展了中西文化和旅游年活动,举办了首届良渚论坛、艺汇丝路—中阿知名艺术家采风作品展、纪念费城交响乐团访华50周年演出,成立了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实施“文化丝路”计划,举办“欢乐春节”“茶和天下·雅集”等一系列活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不断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

  这一年,也有很多外国朋友来到中国,用心感受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品味中华文化。

  年终岁尾,我们邀请10位外国朋友讲述他们与中华文化的情缘。他们中有来中国追逐梦想的学子,有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学者;有初访中国的音乐家,有久居中国的艺术家;有用镜头记录中国发展的导演,有用画笔展现中华文化的画家……他们眼中的中华文化古老而新潮。

  尼山论坛结识志同道合朋友

  斯泰利奥斯·维尔维达基斯 (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指导委员会主席、雅典大学哲学与科学史系教授)

  今年2月20日,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成立仪式在雅典大学举行。中心由雅典大学、帕特雷大学、亚里士多德大学和克里特大学以及4所中国大学共同筹建,希方中心设立于雅典大学,中方中心设立于西南大学。此前,我与另外4名希腊学者联名致信习近平主席,表达了我们对其倡导的文明理念的高度认同,并介绍中心筹备情况和发展规划。习主席很快给我们回信,祝贺中心成立,肯定中心在推动中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并期待我们能大有作为。我们非常高兴、荣幸和感动。我们认为,对亚洲和欧洲两个古老文明的比较研究,是两国相互理解的基础。希中之间的文化交往建立在共同价值观之上,将为全世界树立交流合作的典范。

  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成立以来,举办了研讨会、交流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心成员单位之一克里特大学正在筹拍一部关于希腊和中国古代医学史的纪录片;帕特雷大学推出一系列比较视野下以希腊和中国哲学史为主题的出版物。在人才培养方面,帕特雷大学和克里特大学举办比较哲学研究方向的夏令营,多国专家和学生参与其中。期间进行的研究水平高、独创性强,参与的学生表示收获满满,燃起了对希腊和中国哲学的研究热情。

  今年9月,我在中国度过两周时光,参加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结识了志同道合的中国朋友。这是我第一次游览曲阜,参观孔庙和孔府,深受震撼。我对中国哲学情有独钟,尤其是孔子的思想,古希腊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与孔子在思想上有很多共通之处。两国哲学家都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情怀,他们的思想也有互补之处。当今时代,我们应带着对“人”的思考,去应对全球范围内的危机和挑战。希中未来的文化交流也应以更广泛地传播这些价值观为宗旨。我还参观了四川三星堆博物馆和重庆大足石刻,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这一年,我一直与希腊、中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同事保持紧密联系,以更好推进中心各个项目的落实。此外,我还向有意愿访问希腊的中国学者和学生发送了邀请函,助力我们更好了解彼此。未来,中心计划进一步增加交流活动,深化交流成果,同时拓展交流合作领域,在历史学、艺术学、比较语言学、文学、考古学研究以及电影、戏剧、纪录片等方面展开合作。我们最重要的计划之一是从雅典大学开始,帮助希腊各个大学开设汉学和中国研究相关课程。

  访华演出留下美好回忆

  特里斯坦·莱斯-谢尔曼 (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

  11月,为纪念费城交响乐团访华50周年,我与费城交响乐团的10余位音乐家从美国来到中国。我们在北京、天津、苏州、上海四地举办多场音乐会并开展文化交流,所到之处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欢迎。

  对于乐团来说,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回访:1973年,费城交响乐团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支到访中国的美国交响乐团,与中国中央乐团(中国交响乐团的前身)进行艺术交流等活动,开启了美中艺术的“破冰之旅”,翻开了两国人民友谊的新篇章。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难忘的旅程。我是第一次来中国。为了这次中国行,我学习了2个月中文,学会用简单的中文介绍自己,并取了一个中文名“阙思腾”。我们的第一站是北京。11月10日晚,“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纪念费城交响乐团访华50周年音乐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这是我们此行最重要的演出,由我指挥上半场,中国交响乐团首席指挥李心草指挥下半场。

  上半场演出的曲目中有《登鹳雀楼》《枫桥夜泊》《咏鹅》《将进酒》4首唐诗名篇,来自“唐诗的回响”音乐会选段。今年年初,由费城交响乐团与iSING!Suzhou(落户中国苏州的国际青年歌唱家艺术节)合作的“唐诗的回响”音乐会,在费城和纽约上演。来自中国、美国等10个国家的歌唱家,为观众奉献了一场东方诗歌与西方音乐交相辉映的视听盛宴。那次演出是我首次接触到唐诗和中国文字。如今,中文的学习让我对这些曲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爱上了李白的《将进酒》。但要真正理解原文的含义,对我来说可能还需要几年。我想,随着对中文了解的深入,我将进入一片文化的浩瀚海洋。

  此次中国之行,我们访问了国家大剧院、中国音乐学院、天津茱莉亚音乐学院、苏州交响乐团等文化艺术机构,与中方音乐家合作演出;在苏州拙政园、苏州博物馆、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科技大学等地举行快闪及相关交流活动,以音乐会友,与公众互动,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中国的城市规模很大,古今辉映,既有非常现代化的设施,又保留了传统的建筑。在一座城市里可以同时看到过去与未来,这是一种新奇的感觉。在这里,我交了很多好朋友。非常荣幸能成为促进美中文化交流的一分子,我希望能够在下一个50年为进一步联结我们的友谊尽一份力。

  《柴米油盐之上》喜获共鸣

  柯文思 (英国导演)

  今年是我在中国工作的第八年,也是收获颇丰的一年。作为一名导演,我和团队摄制的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荣获第28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系列纪录片奖”;我本人受邀担任首届金熊猫奖纪录片单元评委会主席,出席2023海丝国际纪录片大会,并获得兰花奖杰出成就奖提名。

  这一年,我用纪实影像记录中国的发展变化,感受中国的文化脉搏。在担任金熊猫奖评审期间,中国年轻创作者的作品令我眼前一亮:《又见三星堆》让我对三星堆的考古发掘工作有了直观认识,再次感受到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小小少年》跟踪拍摄痴迷于自然、科技、艺术、运动等的孩子,记录他们与众不同的成长故事。

  《柴米油盐之上》制片人缪曈曾带领调研团队走访中国十几个省市,筛选出村支书常开勇、卡车司机张琳、杂技演员王怀甫、快递公司企业家邓德庚等人作为《柴米油盐之上》的主人公。他们既是普通人,又是中国发展的亲历者与创造者。镜头里的他们自信、坚强而又善良,凭借智慧与汗水,追求美好生活。每每将镜头对准中国老百姓,我都会被他们的坚韧、勤奋以及为家庭和社会付出的种种努力所感动。

  这些鲜活而真实的中国奋斗者故事,也引发了观众的共鸣。《柴米油盐之上》先后在英国天空电视台、探索东南亚频道等主流电视媒体播出,被包括美联社、德新社、法新社在内的上百家媒体报道。其中,《琳宝》这一集的主人公卡车司机张琳以其坚韧不拔的性格、反抗命运的决心与脚踏实地的行动,赢得了不少观众的喜爱。

  在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中国人民身上,我看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和家乡故土的深厚情感以及自强不息、共济互助的美好品质,这正是中国历史与文化滋养出的。我想告诉西方国家的朋友,来中国实地看看吧。在这里,你能看到文化的复兴与非凡的活力。正是因为目睹了这些,我才决定借助纪实影像,将富有情感的中国故事展现给全世界。

  《柴米油盐之上》的故事未完待续。我和团队正在策划《柴米油盐之上》第二季,拟关注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普通人。以张琳等纪录片主人公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剧本也正在开发中。希望这些充满生命力的中国故事与人物早日与观众见面,向世界展示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参与文化交流很受启发

  柯思婷·佳玥 (“艺术8”——北京中法艺术之家创办人)

  22年前,我来到北京。尽管几乎不会说中文,但感觉到自己与中国的共鸣。无论是公园里野餐的游人,还是后海边的杨树,都让我感到轻松与舒适。这是我对中国的第一印象,与当时西方媒体上报道的很不一样。现在,我仍然会对我的欧洲朋友们说,没有在中国生活过,就不能真正了解中国。

  2009年,我创办“艺术8”——北京中法艺术之家,它坐落于中法大学旧址。我的梦想是创建一个真正的“家”,让法中两国的艺术家相聚在此,碰撞出文化交流的火花。法国艺术家Lionel Sabatté在这里制作了由中国普洱茶做成的山羊雕塑,被来参观的时任法国外交与国际发展部部长法比尤斯先生收藏,后又回赠给中国友人。他认为,这是法中文化碰撞产生的极具创意的艺术品。

  2011年,我们又设立了“艺术8”法国青年艺术家奖,获奖者有机会到中国进行两到三个月的交流。他们在“艺术8”团队帮助下,克服语言障碍,深入了解中国的方方面面。这样的经历深刻影响着法国青年艺术家,其中就包括Claire Tabouret。2012年,她在北京一条胡同遇到一位定期用相机记录自己外貌变化的老人。受到启发,她也开始坚持每天为自己画一幅自画像。

  除了搭建平台,我还写书,向法语读者介绍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思维习惯,促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时间里的中国人》从我在北京的生活体验出发,思考中西时间观念的差异。在《摸着石头过河:十句中国格言的智慧》中,我介绍了自己最喜欢的格言——“摸着石头过河”。这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思想方法,对西方人来说很有启发性。

  这一年,我参加了两次非常有意思的文化交流活动。一个是2023北京文化论坛,一个是文明交流与全球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的以文化为主题的国际论坛越来越多,这表明,我们都意识到,文化是文明对话的钥匙,连通着过去、现在与未来。了解对方的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经济、金融、科技、环保等领域的合作。

  2024年是法中建交60周年,我和我的团队正在和中国美术馆洽谈,计划在该馆举办一个“艺术8”获奖艺术家展,向观众展示法中艺术交流丰富多彩的成果。

  痴迷豫剧传播中华文化

  刘汴京 (河南大学喀麦隆留学生)

  我在电影里看到中国功夫,很感兴趣,于是,2016年进入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孔子学院学习。在那里,我学习了太极拳,老师鼓励我去中国深造。2017年,我获得留学奖学金,来到开封入读河南大学。

  开封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我很喜欢这里,还结识了很多朋友。我把中文名“叶伟宁”改为“刘汴京”,“刘”和“留”谐音,“汴京”是古代开封的名称。我希望长期留在这里,学习更多知识和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最喜欢太极拳和豫剧。太极拳能让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慢下来,具有舒缓情绪、强身健体的功效。我加入了河南大学留学生武术俱乐部,课余还去陈家沟的武术学校学习,这让我进步很大,多次在武术比赛中获奖。2021年,我从材料学院硕士毕业后,转入武术学院攻读博士,专门研究中国武术。

  我与豫剧结缘于2017年。在一次活动上,我结识了开封市豫剧院演员刘子杰,并跟着他学习豫剧。后来,刘子杰把我引荐给他的老师、豫剧名家李树建先生。2018年,我正式拜师,在恩师的鼓励和教导下,我坚定了学好豫剧的决心。我每天听豫剧六七个小时,一边听,一边模仿。几乎每周都会去郑州找师父学习。

  从模仿唱腔到逐渐理解唱词的含义,我对豫剧的领悟越来越深。豫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清风亭》以孝文化为主题,《包青天》表现了忠诚、仁义、公正,《苏武牧羊》赞扬了苏武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不同民族的文化是相通的,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喀麦隆也有很多有趣的民间故事,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中国戏曲是相似的。

  今年2月,我去山东济宁参加“第三只眼看中国·大美中华”国际短视频大赛颁奖典礼,我校国际汉学院组织拍摄的《梦华》获得三等奖。视频拍摄中,我体验了宋代点茶,精巧的技艺让我惊叹。

  今年6月,我受邀担任河南国际传播中心首批“海外推荐官”,感到非常荣幸。我想借助豫剧,向海外推介河南文化。今年12月,师父带我参加“梅香生韵——首届世界中文大会闭幕演出暨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走进北京语言大学戏剧晚会”,我们共同演唱了豫剧《大登殿》选段。

  文化的魅力是无穷的,不同国家的人可以通过文化交流更好地了解彼此。我希望未来能把自己学到的中国优秀文化传播到喀麦隆,让更多喀麦隆人了解太极拳,了解豫剧,走进中国,爱上中国。

  汉字之美真是让我着迷

  胡灵月 (首都师范大学匈牙利留学生)

  今年初,我和朋友一起代表匈中双语学校的师生致信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教授。习主席回信鼓励我们到中国读大学,走一走、看一看。今年秋天,我如愿成为首都师范大学的一名留学生,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和中华文化的魅力。

  这学期我一共有6门课,包括口语、阅读、写作、汉字和语法等。这些课程并不容易,我每天要花好几个小时来记忆、复习。但因为对汉语的热爱,我乐在其中。在语法课上,我学习汉语词汇的词类和使用规律等知识。尽管此前我已经学了12年汉语,但有时我说的句子听起来还是有点儿别扭,语法课可以帮助我说得更“地道”。

  汉字很特别也很漂亮,汉字课是我最拿手的一门课。在课堂上,老师会带着我们分析汉字的部件和含义。现在遇到生词,我能大致猜出它们的含义。比如说,遇到带草字头的字,我就知道它是与植物有关的,这让我在记忆生词时更省力。

  我还上了太极拳课,在一招一式中体会以柔克刚的道理。

  来中国前,我曾畅想过在中国的生活。当我真正身处首都师范大学的校园,中国朋友的热情令我感动。无论是老师、同学,还是食堂的职工,在我遇到困难时他们都乐于伸出援手。尽管与故乡远隔万里,但我在这里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

  我还交到了不少中国朋友。在今年10月学校组织的国际文化节上,我认识了几位中国同学,后来又在食堂偶遇,很快就成了好朋友,我们在微信上几乎无话不谈。

  周末时,我喜欢和朋友一起出去逛街、游览名胜古迹,这让我既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也感受到中国的发展。前不久我们一起去了颐和园,雪后的颐和园风景非常优美,和夏天的景色全然不同,我们拍了很多照片。

  今年6月,我参加了由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首都师范大学承办的“2023年第四期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岗前培训”,教授匈牙利语。将来,我想成为一名在匈牙利教中文的老师或者从事翻译事业,让更多匈牙利人感受中华文化,为匈中友好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翻译唐诗字幕很有意思

  贾佩琳 (澳大利亚作家、小说家)

  今年暑假,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公映,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我为这部影片翻译了英文字幕。我进行这项工作的主要感受是开心,因为我爱唐诗,爱翻译电影字幕,也爱接受挑战——翻译这部电影中的48首唐诗并做成字幕,是个非常有意思的挑战。

  我大学时修读中国历史和中文,毕业后在台湾地区继续学了两年中文,然后到香港当记者,上世纪80年代常到中国大陆采访。我也热爱电影。偶然情况下,我在香港地铁上认识了来参加电影节的陈凯歌和张艺谋。几年后我翻译了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的字幕。这部电影在戛纳赢得大奖后,很多中国电影人找我翻译字幕。30年来,我已经数不清到底翻译过多少中国电影,包括张艺谋的《英雄》、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陈黎明的《天之恩赐》、王家卫的《一代宗师》以及追光动画出品的包括《长安三万里》在内的所有动画片。

  每一部电影都有它的特点,《长安三万里》的特点就是那48首唐诗。唐诗言简意赅,押韵巧妙,翻译上有较大困难,尤其是翻译为电影字幕。观众了解一部电影的人物与故事不光依赖字幕,还要同时看画面、听声音,但在一个画面常常只停留几秒钟,所以字幕翻译者必须接受一个事实:字幕不可能表达一首诗的全部内涵,完整传达文字的美,而是要抓住重点,看主创者到底是要以此表现角色的心情,还是散发文化气息,也就是在受限制的情况下努力尊重诗歌艺术和诗人的用意,跟书面翻译很不一样。

  《长安三万里》的字幕翻译,断断续续用了差不多一年时间。我查阅、参考了一些资料和优秀的翻译作品,包括哈金的《通天之路:李白传》和闵福德、刘绍铭的《含英咀华集》(第一卷:从上古到唐代)。翻译诗歌如果硬要押韵,很容易在外国观众眼里显得老套,把伟大的中文诗词翻译为英文的打油诗,是可笑的。

  字幕的翻译还必须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比如《长安三万里》中的高适受儒家思想影响,正统严肃,李白更贴近道家传统,自由狂放,他俩说话的感觉就不一样。“裴公子”是这部电影中最吸引我的角色,中国历来才女很多,可是关于她们的电影太少,希望以后能多拍讲述才女故事的电影。

  我目前正在做两部电影的字幕翻译工作,一部是追光动画的新作,一部是陈凯歌导演的新作。但愿我的工作能让愿意看字幕的观众更好地去欣赏优秀的中国电影。

  良渚遗址给我很大震撼

  林仰章 (新加坡艺术家)

  今年11月末,我参加了在浙江举办的访华采风创作活动。与我同行的还有来自德国、吉尔吉斯斯坦、科特迪瓦等80多个国家的80多位艺术家。我们从良渚出发,寻访杭州、绍兴、湖州等地。其中,良渚古城遗址给我带来很大震撼。虽然以前我对良渚有一些认识,但没想到古城如此规模宏大且功能齐全,完全超出我的想象。此外,湖州安吉的建设与发展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在这次活动中,我创作了5幅画作,其中《安吉的竹》《无题》两幅作品取中华文化意境,画面都是采风途中所见的景物。我尝试用油画布和丙烯颜料来画中国山水,希望能从新的维度表达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国传统文化比较沉稳内敛,丙烯的颜色很鲜艳,两者结合时产生了更加强烈的艺术冲击力。比如《安吉的竹》这张作品,底色使用西方画法,而竹子是中国元素。这次去安吉,我第一次看到漫山遍野的竹子,实在太美了,当地人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眼前的一切,正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张作品,就是想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传递出去。

  12月3日,作为“良渚论坛”的组成部分,“艺汇丝路——访华采风作品展”在杭州市余杭区梦栖小镇开展。我的两幅作品《安吉的竹》《无题》入选展览。开幕当天,我以一名观众的身份前去参观,还在自己作品前打卡留影。

  我来过中国很多次。最早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我还是一名学生。现在我已年过半百,中国这些年的发展,令人钦佩。我本身也学习水墨画。中国画在用笔、用墨上自成体系,与中华文化紧密相连。我也经常在作品中抒发自己对中华文化的情感。

  绘画是世界通用的语言。这次采风活动,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相聚一堂,虽然我们语言不同、文化背景有差异,但大家对于美有着共同的认知。一天晚上,我们几个国家的艺术家一起讨论纸,讲述各自绘画用纸的制作过程和特点。这一晚的交流,让我们对彼此有了更多了解。比如我现在就知道,尼泊尔某种纸的质地介于中国宣纸和西方水彩纸之间。尼泊尔的朋友说回国后会寄给我一些,我想这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

  中国地大物博,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可以再来中国采风创作,推出更多中西融合的作品。

  游历四川沉醉多彩文化

  高哈尔·扎希德·马利克 (《巴基斯坦观察家报》社长、首届国际传播“丝路奖”获奖者)

  2023年的中国之行,令我印象深刻。对我来说,“着迷”这个词完美地概括了我对中华文化的兴奋、惊奇和钦佩。

  在中国期间,我去了许多地方,切身感受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走进三星堆博物馆,就像走进一个时空入口,眼前这些令人惊叹的古代青铜面具和雕像,就像来自另一个世界,它们背后神秘的文明令人难以置信,仔细观看每一件文物,都像是一个考古学家在发现秘密。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那些可爱的、吃竹子的大熊猫给我带来了许多欢乐。看着它们玩耍和“懒散”,你会情不自禁地爱上它们。

  三星堆和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都让我很受触动。三星堆让我感受到中国古老的历史和文化,而大熊猫让我对中国为保护这些可爱的动物免于灭绝所付出的努力心生敬佩。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等待着人们去探索,中华文化的每一个方面都像是一个正在展开的故事,邀请我进一步沉浸其中。无论是品尝中国美食,还是欣赏精致的艺术品,都加深了我对多元而充满活力的中华文化的欣赏。

  中国和巴基斯坦的文化虽然有许多不同,但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这两种文化都非常重视家庭,尊敬长者并热情好客,对美味佳肴的共同热爱也是显而易见的。虽然菜肴可能有所不同,但重视食物在社交聚会和庆祝活动中的作用,是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共同之处。此外,在某些传统习俗和仪式上也有相似之处,比如庆祝节日时,人们欢聚一堂,用鲜艳的色彩和文艺表演展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可以从交流中获益,中国在技术和创新方面可以为巴基斯坦提供借鉴,而巴基斯坦独特的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也可以与中国分享。

  如果我再次访问中国,我想看一场令人着迷的京剧,欣赏表演者令人惊叹的服装,沉浸在他们演绎的令人沉醉的故事中;也想再次尝试中国书法,希望能掌握这种优雅和复杂的艺术精髓,还想体验中国传统节日习俗,比如元宵节等。

  每一次到访中国的经历,都让我沉浸在中华文化的海洋中,在旅行结束后留下美好记忆。

  合拍影片热播我很开心

  侯赛因·哈里菲 (伊朗中国友好协会驻华文旅代表)

  我的中文名叫何飞。2003年,我作为翻译访问过北京、上海等地,那是我第一次来中国,留下了很多美好回忆。事实上,1997年起,我就在德黑兰大学中文系学习,没想到就此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功夫片在伊朗非常火,伊朗观众对中国影视剧很感兴趣。2003年到2005年,我在伊朗电视台翻译中国电影,翻译的第一个作品是《无间道》。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影,我期待能跟中国影视业同行合作。后来,我先后担任上海世博会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伊朗国家馆副馆长,承担伊中两国影视合拍项目的协调工作,并从2018年开始,以主持人和导演的身份拍摄纪录片。

  为什么选择拍纪录片?一方面,影视是一种非常直接的文化交流方式,另一方面,我在中国近20年的时间里有太多感受想和观众分享。从陕西榆林的治沙经验到浙江常山胡柚产业促进共富,从日新月异的中国基建到不断传承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亲身感受到了中国的迅猛发展和中国人的热情好客,我觉得我有责任用镜头把我在中国的真实见闻展示给大家。我以一名伊朗主持人的身份出镜,用自己的方式介绍中国、分享中国故事的叙事方式也得到了伊朗观众的认可。

  《少林奇遇记》是我近期与中国同行合作拍摄的纪录片。我们用差不多3个星期的时间,沉浸式探访少林寺,向武僧们学习马步冲拳,了解少林功夫背后所蕴含的修身养性、返璞归真的文化内涵。这部片子不仅在互联网平台播出,还登上了伊朗几家主流电视频道,让伊朗观众看到了中国在快速发展中依然保持自己的传统文化,大家非常喜欢,观看量和点赞量都很高,反响很好。

  前不久,《少林奇遇记》在2023年第五届“第三只眼看中国”国际短视频大赛“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单元中获得二等奖,我非常开心。这让我觉得一直以来所做的伊中文化交流工作得到了认可,也激励我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进。

  伊朗和中国是两个文明古国,文化类选题是两国观众共同感兴趣的内容,我会继续记录并分享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当然,中国的科技发展也是纪录片的一大选题方向,比如智慧城市建设、人工智能等。近年来,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伊朗和中国的交流、交往不断加深,我非常期待未来能够挖掘更多有意思的选题,通过影视作品,增进伊中两国民众的相互了解,促进两国的文化和旅游交流,助力民心相通。

  策划:李 舫

  统筹:刘 泉 罗 兰

  编辑:尹 婕 赵 珊

  采访:郑 娜 苗 春 赖 睿 邹雅婷 刘发为 张鹏禹 朱金宜 黄敬惟 徐嘉伟 陶景淳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叶攀】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