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第十三届“骏马奖”获得者少一:“警察故事”的另一种写法

发布时间:2024-12-23 00:42:44 来源: sp20241223

  7月31日下午,在位于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的白云山,少一在下山的路上接到“报喜”的电话——新一届“骏马奖”评奖结果揭晓,这位湖南土家族作家的小说集《月光紧追不舍》获中短篇小说奖。

  “骏马奖”的全称是“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主办,创办于1981年,每四年评选一次。今年,第十三届“骏马奖”评出25部获奖作品和5名获奖译者。《月光紧追不舍》是如何以“骏马”之姿“追”上这项文学大奖?近日,少一接受《中国新闻》报记者专访,分享他的创作历程。

《月光紧追不舍》  湖南文艺出版社供图

  “警察不是不怕死,是明知赴死也要上”

  少一获“骏马奖”后,发布喜讯的,除了相关出版单位、文化机构和媒体,还有“石门警事”“平安常德580”“湖南公安”“全国公安文联”等微信公众号,它们分别是少一所在县、市、省以及国家级的公安系统官方账号。

  一个民族文学奖项为何受到公安系统“大V”的关注?原来,少一不仅是土家族作家,也是一位警营作家。

  2023年底,少一的小说集《月光紧追不舍》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的15篇作品,讲的全是“警察故事”,故事的主角都来自基层:急于“出成绩”的年轻人,深藏身与名的老警察,刚入职就“耿直”地向领导坦承不愿“真刀真枪”直面罪犯的会计,一心想和犯罪分子“真刀真枪地干”却被安排搞宣传的“笔杆子”,此外还有辅警、巡山员、联防队长……

  小说故事里,“守护一方平安”的叙事以更加具体和日常的面貌呈现。即使是不了解公安系统的读者,也很容易通过故事的细节看到一种近似“乡村警事纪录片”的质感。

  这种真实的质感来自真实的生活。1997年,少一进入石门县公安局从事宣传工作,“县公安局办的大小案件,我都会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报道那些已成功侦破的案件时,他不仅仅采访警察。“首先当然是采访办案民警,看他们是怎么工作的,工作难点在哪里;也要采访犯罪嫌疑人,听他们讲述自己的经历;还要接触嫌疑人的家属,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也是受害人。”

  数十年的采访经历让少一的“警察故事”有了更立体的表达。在他的文学作品里,“守护者”可以有不那么英勇的时刻。他借小说人物的内心独白告诉读者:“警察不是不怕死,只是他们不能怕死,是明知赴死也要上。”

  “小案件”背后的“大不易”

  小说集的名字《月光紧追不舍》来自书中的第二个短篇作品:乡镇派出所的警察小关一天之内连“破”两案:“玉米案”和“萝卜案”。前者是村里孀居的杨婶报警称200斤玉米少了11斤,后者是反季蔬菜种植大户金老板丢了4个白萝卜。小关忙活一天,晚上开车还险些摔下悬崖,但想到能“把坏事变好事”,基层工作种种不足为外人道的苦累,都在“圆满结案”的一刻烟消云散。

  小说集里有惊心动魄的时刻,但更多是“鸡零狗碎”:四块腊肉被偷,一袋鸡饲料遭窃,这边山头的村民的一只公鸡自行“入赘”到对面山头的母鸡群里……耗费体力与心神的“小案件”背后,是基层工作的“大不易”。

  “时代在变,人民警察的工作重点、难点也在变化。现在基层警察有很多服务性的工作,他们是如何服务人民的?作为一名在场者,我有责任向读者传递真实的信息,还原人民警察的本色。”少一说,“在文学创作中,我试图探索人性的幽微,也赞美高尚的情怀。我先把他们当普通人写,写他们和普通人相同的生活与情感;再把他们当‘非普通人’写,写出他们的不同凡响。”

  本届“骏马奖”评委、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刚在《现实世界的精神探索,或平凡人物的动人故事——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中短篇小说述评》(刊发于8月7日《文艺报》)中写道,少一的小说故事总是在最后时刻出现情节陡转,“突显作者于现实的‘芜杂’中竭力捕捉人性光亮的决心”。

少一  受访者供图

  在“文学原乡”寻找源头活水

  湘鄂交界处,武陵山脉中——这是小说集15个故事的发生地,也是少一出生、成长之地。现实中,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等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小说里,来自各民族的公安干警与“有困难找警察”的各族群众融洽相处,不分彼此。

  “武陵山区位于湖南、湖北、贵州、重庆的相交地带。我出生在湘鄂交界的小山村,往北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往西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少一说,“作为一名土家族作家,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就是我的精神家园、文学原乡。”

  但少一的“精神还乡”并不体现在对“民族特色”事物的刻意描绘上。他将自己熟悉的生活化作故事的根系与主干,地域与职业的魅力似轻巧枝蔓,在不经意间轻抚读者心弦。

  “作家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深入到哪里生活?扎根到哪些人群中去?我的答案是:深入到自己的生活里。”少一说,“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作家拒绝同质化的书写,读者也期待庸常生活中有新的发现和探索。而武陵山区正是一片肥沃的文学土壤,我书写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既是寻找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也希望给读者朋友带来一些新的感受。”

  亲历者,受益者,推动者

  少一的文学创作之路始于2011年。当年“十一”假期,他一口气写了3篇中篇小说,投给多家文学名刊,却石沉大海。转机出现在一年后,时任《当代》杂志副主编周昌义打来电话。过了几个月,2013年春天,少一的处女作《凌晨脱逃》发表,这也是一篇“警察故事”。

  这位50岁的“文学新星”迅速受到广泛关注。2013年底,少一的短篇《假币》和《家贼》被《民族文学》“特别推荐”。在该刊当年举办的“改稿班”上,时任《民族文学》主编叶梅第一次见到少一,并从他的经历中了解到其小说何以“饱蘸着生活的原汁原味”——少一当过民办教师、乡广播员,开过餐馆、旅店、肉铺,还曾在半夜冒着大雨独自在山路上步行30多公里,只为赶班车进城谋业……三年后,叶梅在《文章少写一句空》一文里详述自己对少一及其作品的印象,并感叹他为生计奔波的同时还能坚持写作。

  现为常德市作协副主席的少一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同时也致力于推动当地文学发展。他介绍道,在土家族人口占57%的石门县,对于文学创作一直有奖励措施,“现在我们县有8名来自各民族的中国作协会员”。在常德市,第九届常德原创文艺奖评选正在进行,9月将揭晓。此外,去年夏天,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西藏作家班、湖南省首届少数民族作家班在湖南省作协毛泽东文学院举行;今年4月,中国作协第二届西藏作家班、第十二期新疆作家班暨湖南省第二期少数民族作家班在长沙举行……这些鼓励文学创作的举措,让少一感到振奋,“在我国民族文学繁荣发展的过程中,我既是亲历者,更是受益者”。

  人物简介:少一,本名刘少一,土家族,1963年生,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人。现为常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月光紧追不舍》《看得见的声音》《绝招》等。(完)(《中国新闻》报记者 程小路 报道)

【编辑:王超】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