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源头清水向东流 ——云南推进赤水河保护治理调查

发布时间:2024-11-19 06:31:50 来源: sp20241119

  云南是长江生态安全的核心屏障,是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关键上游,是呵护长江上游森林湖泊之绿、留住长江生态之美的关键区域。发源于云南省昭通市的赤水河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近年来,当地扛起源头责任,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赤水河发源于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赤水源镇银厂村,是长江上游唯一一条保持自然流态的一级支流,也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意义特殊。

  近年来,云南省持续加强赤水河保护治理力度,制定施行《云南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云南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同时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并整合各部门资源加大对赤水河保护治理的支持力度。云南省昭通市聚焦截污治水、生态修复、绿色发展三大任务,深入实施全面禁渔、“两污”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绿色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6项行动。

  云南省昭通市委书记苏永忠表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昭通市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改善和巩固生态环境质量。如今,赤水河(云南段)实现全域河流自然生态流淌,2023年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控制源头污染

  凉风洞水电站是位于赤水河二级支流苦猪河上的一座引水式水电站,于2020年关闭拆除。如今,站在凉风洞水电站旧址岸边,只见草木丰茂,河水畅行无阻。威信县水务局副局长彭光勤介绍,凉风洞水电站拆除后,当地实施了生态护岸工程,保证两岸绿树护堤、四季水流畅通。

  位于赤水河畔的昭通市镇雄县和威信县人口密度大、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此前,赤水河干支流上修建了一批取水坝和小水电站,虽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却破坏了整个流域的生态系统,威胁珍稀鱼类及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的繁衍。对此,当地扛牢源头责任,推动赤水河流域小水电站清理整治。

  “只有彻底清退小水电站,才能保障河畅通、水长流。”昭通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晓洁告诉记者,截至2020年底,赤水河流域(云南段)总装机容量2.24万千瓦的17座小水电站全部稳妥退出,解决了干支流水电站取水坝拦水阻水问题,17座小水电站退出拆除后的生态修复工程也已全面完成。

  镇雄县坡头镇新场村的新场电站旧址,早已不见“当年模样”,取而代之的是枇杷、桃李、樱桃等果树,春天到来后各类鲜花盛开,成为村民和游客的休闲地、打卡地。新场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赵玉香告诉记者,原来的新场电站于上世纪70年代投入使用,很长一段时间内,村里居民的生活用电、加工作坊的生产用电都来自这个电站。拆除新场电站时,很多村民都非常不舍,但经过做工作,大家觉得是值得的。

  昭通市生态环境局镇雄分局副局长申彧表示,镇雄县严格落实赤水河流域小水电站清退部署要求,把小水电站拆除清退整治列为赤水河流域生态治理攻坚行动,全部完成拆除任务后,因站施策开展生态修复,在全流域内实现干支流无小水电站,恢复自然流态。

  截污治水是控制源头污染的重要手段。昭通市威信县扎西镇石坎社区庄子上居民小组依山坐落,赤水河一级支流石坎河从村前流过。“我们像保护家园一样保护赤水河。”威信县扎西镇党委副书记罗敏介绍,庄子上居民小组是威信县重点打造的红色旅游村庄,有农户69户293人,农村生活污水采用集中收集处理模式,做到雨污分流,污水应收尽收,尾水用于周边绿化。

  威信县双河乡半河村垕房村民小组位于山区、半山区,村庄农户居住分散,周边有菜园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采用就地就近分散资源化利用的模式。昭通市生态环境局威信分局综合股股长宋鹏介绍,为做好农村污水治理,当地结合实际,按照生态环境敏感区和非敏感区治理要求,坚持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探索形成纳管、集中收集处理、集中资源化利用、分散资源化利用4种模式。

  走进镇雄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控制大厅,各类运行数据实时显示在大屏幕上。镇雄海创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汪书明表示,项目一期生活垃圾处理规模为500吨/日,目前处置范围覆盖镇雄县城区、赤水河流域源头14个乡镇以及威信县城区部分垃圾,实现了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助力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和城乡人居环境提升。

  “昭通市累计建成生活垃圾处理设施16座、重点村落垃圾收运设施18个、行政村转运体系142个;投运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7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65座;整治干流入河排污口164个,一级、二级支流入河排污口671个;去年流域内化肥、农药使用量同比分别下降9.41%、3.12%。”刘晓洁表示,赤水河(云南段)流域内实现了城乡“两污”处理设施全覆盖、干流入河排污口全整治、规上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全配套,流域内水质不断改善。

  站在镇雄县坡头镇海塘历史遗留硫磺冶炼废渣综合处置及生态恢复工程边,很难想象,如今土地平整、长势茂盛的青草和刺梨树下,曾经是数量巨大、乱堆乱放的硫磺废渣。

  作为镇雄县重要的硫磺矿区,坡头镇海塘曾盛行土法炼硫,但粗放落后的生产工艺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大量的硫磺冶炼废渣长期露天堆积、无序堆放,对下游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刮风时扬尘大,下雨时又随着雨水到处流,走近点能闻到刺鼻气味。”坡头镇笔花村村民唐忠贤说。

  “针对历史遗留硫磺冶炼废渣集中堆放点,我们进行了废渣风险管控及生态恢复项目建设。”昭通市生态环境局镇雄分局项目办主任尚大奎介绍,治理以风险管控为主,辅以生态恢复进行废渣治理。治理过程中,重点对废渣进行阻隔,减少废渣随雨水流失,阻断废渣中有害元素随雨水浸泡进入土壤、地下水及地表水,有效控制废渣对环境的影响并进行生态恢复。

  “强化‘源头意识’、扛牢‘源头责任’、展现‘源头作为’,着力把赤水河流域(云南段)打造成为长江上游最美生态河流、践行‘两山’理念样板典范、长江流域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昭通市委副书记、市长杨承新表示,昭通市将在治理上持续加力,提升城乡“两污”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治理等能力;在转型上发力,持续加强能耗强度管控,统筹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全力修复生态

  两岸青山,一溪清水。昭通市镇雄县赤水源镇银厂村是赤水河的发源地。走进银厂村长槽村民小组,沿着溪流逆流而上,绿树翠竹掩映,“赤水源”3个字雕刻在山岩上,清澈的“源头活水”自上而下源源不断地流淌着。

  “我们持续推进植树造林、生态修复,提升水体自净能力,修复流域生态系统。”赤水源镇副镇长高琼介绍,赤水源镇对5.5万亩公益林、4.2万亩天然林、2.8万亩人工商品用材林进行管护,在赤水河流域退耕还林种植方竹3.3万亩,全镇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

  走在镇雄县大湾镇罗甸村生态廊道上,一侧是宽阔的赤水河,一侧是枇杷等果树,隔岸的村庄也掩映在绿树中。镇雄县大湾镇党委书记常国长表示,大湾镇持续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打造生态护岸,整改乱排乱放,在此基础上,积极打造农文旅融合美丽示范村庄,提升人居环境,带动乡村休闲和观光旅游。

  苦猪河从威信县双河乡楠木村穿村而过,属楠木村管护的河段有3公里。楠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村级河长杨敏坚持每周巡河一次。“过去,群众环保意识比较淡薄,垃圾习惯往河里扔,粪水往河里直排,觉得省事方便。”杨敏介绍,为了修复生态环境,楠木村拆除了2座历史遗留拦河坝,并加大农村人居生活环境整治,推进“厕所革命”,全村已建成卫生公厕7座、卫生户厕653座,卫生户厕覆盖率达95%以上。

  “苦猪河沿岸绿了、河水清了、河里鱼儿多了,生态得到逐步修复,更可喜的是,群众环保意识大幅提高,主动参与到保护治理中来。”杨敏说。

  在赤水河二龙抢宝生态观测点,电脑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水下监测装置拍摄的鱼类生活画面。作为河道管护员,威信县扎西镇石坎社区村民马帮辉每天都会到观测点仔细察看,也深切感受到了赤水河的巨大变化,“现在水质明显改善,鱼类在不断恢复,经常有珍稀鱼类出现在电脑监测画面上”。

  申睿与马帮辉有同样的感受。作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管护局镇雄管护站站长,申睿见证了长江流域“十年禁渔”的保护成效,“从我们的观测数据看,昆明裂腹鱼、四川裂腹鱼、宽唇华缨鱼、金沙鲈鲤等鱼类明显增多。果珠鱼洞水电站拆除后,我们对鱼类栖息地进行了修复,恢复了其生存环境,鱼类数量明显增加,种群结构持续向好”。

  申彧介绍,为打通鱼类洄游通道,实现水清、岸绿、鱼游、景美的生态环境,当地通过拆除临河建筑物构筑物、搭建水陆生物栖息地等措施,保护了区域珍稀特有鱼类,促进了生物多样性发展;通过拆除电站引水渠,彻底杜绝了枯水季节因电站取水出现的部分河道干涸现象。

  “珍稀鱼类的种群和数量明显恢复。”刘晓洁告诉记者,昭通市累计建成智能监管平台2个、前端视频监控点位90个,增殖放流555.8万尾,赤水河流域鱼的种类从2020年初的36种恢复到42种。

  河里鱼儿回归,山上草木又现。据介绍,昭通市近年来着力实施固土增绿、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推进国家级国土绿化试点,复垦复绿土地1028亩、石漠化治理6万亩、人工造林10万亩。

  为推进协同保护治理,近年来,云南省还与四川、贵州两省磋商,建立了云贵川三省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三省共同发布《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省际联动携手共护赤水河。

  培育绿色产业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不仅赤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当地的发展方式也实现了跃迁,绿色生态成为群众的“幸福不动产”。

  在威信县扎西镇石坎社区庄子上居民小组,“二月里来”农家乐刚开业不久。云南思享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在此经营茶馆、咖啡屋、民宿酒店和农家乐。“附近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好,我们将持续开发文创产品,助力乡村振兴。”公司经理毕彦青说。

  在威信县双河乡偏岩村的标准化山葵种植示范基地内,山葵苗长势正好。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威信县近年来依托区域地理自然环境优势,大力培育发展山葵产业。

  “这里自然条件适宜,土壤、气候优势明显,为山葵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金葵农业(云南)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百忱介绍,公司在双河乡偏岩村杉木坪建立了面积达500亩的标准化山葵种植示范基地,还在双河工业园区建设了现代化智能工厂冷库等设施。

  威信县副县长王宗刚表示,威信县将在做好生态环保工作的同时,积极发展山葵、方竹等特色产业,打牢绿色发展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为适应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要求,近年来,赤水河(云南段)沿线积极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在水电站和养殖场退出后,新场村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业。”赵玉香表示,为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新场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比如,通过流转300余亩土地建立了贵妃枣种植基地,获得较好收益。

  在镇雄县花朗乡法地村车子坝村民小组,依河而种的大片油菜花田前不久进入盛放期。花朗乡党委书记刘建云告诉记者,花朗乡持续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抓好耕地轮作,种植绿肥1.3万余亩;落实“油菜+”产业发展措施,连续3年发展种植油菜5000亩以上,连续2年发展旱稻和粮豆带状轮作,在增加群众收入的同时,有效减少面源污染,助力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

  沿栈道行走在巍峨的绝壁间,俯瞰奔腾的赤水河流过……在位于威信县水田镇的赤水崖景区,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为今年7月份景区开业做准备。“依托赤水河畔独特的峡谷风光,我们打造了赤水崖景区项目。”负责景区运营的威信一方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睿介绍,建成后,赤水崖景区将集峡谷风光、民族风情、赤水观光、科普研学于一体,发挥带动效应,推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近年来,威信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本地村民、专业企业引入乡村旅游各环节,努力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赤水崖景区项目为水田镇打造特色文旅产业提供了极大助力。”水田镇副镇长尹家驹介绍,水田镇依托赤水崖景区的建设,在景区起点龙洞村湾头村民小组实施了“崖上石寨”脱贫致富示范先导工程,推进乡村旅游,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曾经大山深处的小山村,如今换了模样: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咖啡屋、民宿等一应俱全,游客到了“崖上石寨”,可远眺赤水河峡谷,可近观鲜花盛放。尹家驹表示,水田镇将充分发挥赤水崖景区的资源优势,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打造乡村新业态。

  苏永忠表示,昭通市将努力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培育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经济日报) 【编辑:李岩】

选择用户
全部人员 全选 撤消
谢志刚
李岩
李海涛
谢志强
李亚琴
潘潇潇
杨亚男
高荣新
郑文静
金琳
张银波
张欣
陈曦
刘涛
王长青
高广柱
孙圆
行政专员
付雪枫
张雪莲
张璐
刘相群
张明璇
李静
孙静
王晨
赵夏
马洪亮
张兰
黄莉
李潍伊
常恩宁
侯昭宇
韩岩峰
冯亚红
林洋
陈静
刘婧
魏保国
唐彦秀
张楠
刘瑞萍
付严明
荣伶
马建国
邓爱青
系统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