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4 03:59:28 来源: sp20241124
6年弹指一挥间。
从2018年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到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中国教育再上台阶、更上层楼,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6年来的教育改革发展成就,为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提供充足底气。
底气来自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把教育放在什么位置,事关国计民生战略全局,事关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作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指明了方向与路径。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进一步阐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作出重大决策部署。两次由党中央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为教育事业擘画蓝图、指明方向……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
底气来自教育发展方向与道路的清晰坚定。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总结了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此后又强调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深刻回答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6年来,中国教育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教育事业发展形成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坚持把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保证,坚持把“培养什么人”作为教育的首要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教育改革发展鲜明的政治底色,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新局面。二是坚持中国式现代化前进方向。中国的教育强国建设是面向2.91亿在校学生、支撑服务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复杂系统,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底气来自对教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科学把握。6年来,中国教育在规律性认识方面取得了新的提升:在教育的社会功能上,开创性地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战略,科学回答了人才培养、使用和发挥作用之间协同推进的重大问题。针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特点,深化教育与人口的关系认识,把教育强国建设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针对教育与人口问题作出诸多体制机制改革的制度安排。在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上,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在育人方式上,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在办学模式上,推进民办教育分类管理,全力开辟数字教育新赛道;在管理体制上,把评价改革作为“最硬的一仗”,迎难而上;在保障机制上,积极开展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新探索,等等。
底气来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突破。6年来,科技创新加剧变革、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需求日益迫切,教育改革发展的难度和复杂程度明显提升。面对困境和挑战,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伟大成就。一组组硬实的数字令人惊喜,一个个铁一般的事实振奋人心。
底气来自教育强国建设的自信自强。教育强国建设,强在教育思想和理论引领力,强在人才培养的自主自强能力。6年来,教育领域最为重要的转变之一就是提升了教育自信心,增强了必须提高本土人才自主培养水平的共识。近年来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等基础和前沿领域取得的一大批标志性成果便是有力证据。在强调教育自主的同时,我国教育更加开放自信。6年来,我国教育加快了从面向世界到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步伐,越来越多地深度参与国际教育治理,同世界的联系更趋紧密。
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中国教育必将不辱使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马晓强,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统计分析研究所所长)
(责编:李昉、李依环)